浅谈运用批评的艺术
摘要:批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批评方法,就会挫伤部属的积极性,加大工作难度,甚至激化矛盾,酿成严重后果。
如果善于运用批评方法,就得熟练掌握批评一般规律与技巧,譬如,批评之前“通通气”,针对小错误点到为止,重敲执迷不悟的同志,批评要因人而异,善于把握批评时机,批评要注意场合和分寸,批评要“合情合理合法”,批评后及时疏通思想,防止“破罐子破摔”。
关键词:思想工作;掌握运用;批评艺术
我们常说做思想工作要敢于拿起批评这把武器,其实批评是思想工作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管理者通过语言教育部属,影响部属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对于抵制和纠正各种不良倾向,促进部属健康成长,增强团结,激励斗志等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批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批评方法,就会挫伤部属的积极性,加大工作难度,甚至激化矛盾,酿成严重后果。
如果善于运用批评方法,正如有人所说:“高明的批评就像一块香皂,它能除去人们身上的污垢,给人留下的却是清香”。
要做到“高明的批评”,就得熟练掌握批评一般规律与技巧,也就是要掌握运用批评的艺术。
批评之前“通通气”,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有的同志气质和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猜疑心重、心胸比较狭窄,有的同志自尊心强,有的同志脾气火爆。
这些同志对突如其来的批评往往一时难以接受,需要在批评前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有所思想准备。
这种事前“透透风”、“通通气”的批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了解被批评者当前的思想状况,有利于在批评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把握适当的尺度,避免由于疏忽而伤害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引起强烈的冲动,以至于激化矛盾,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使受批评者有一个思想的缓冲,以免在接受批评时产生敌对情绪甚至采取敌对的行动;第三个方面使受批评者感受到组织的关心,有利于卸掉思想包袱,避免由于批评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有一次点名时,某部指导员严厉地批评了一个不假外出的部属。
其他的同志暗暗替指导员担心:这位部属脾气暴躁,心理承受能力弱,这样狠狠批评他,他还不跳起来?连点名结束了,只见那个部属对指导员点头认错。
怪吗?其实不怪。
这天中午,这个部属不假外出,到镇上小店买东西。
当时,指导员真想立即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这样私下批评他倒不如在全连同志面前批评好,也会对其他同志起到教育作用。
晚饭后,指导员找他說:“今天你不假外出的事,在连队影响不好,晚上点名时批评你,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
”听到指导员诚恳的话语,他点了点头。
可见,公开场合批评部属,尤其是批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同志,最好先打个招呼,避免部属一时接受不了,把事情搞“崩”。
针对犯小错误同志,要讲究用语点到为止。
关于批评,罗荣桓元帅有过这样的经验之谈,“响鼓不用重槌敲”。
批评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语言的生命又在于理论与丰富感情的结合。
用语柔和,柔情似水,和风细雨,部属能接受;粗声粗气,盛气凌人的语言,会使人感到批评者有架子,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
对抗。
因此,对于现实中有一些一贯自我要求严格,思想作风基础比较好的同志,只是偶尔出现一些小的、情节较轻、影响不大的错误,只要对他们及时地提个醒,点到为止,一阵“毛毛雨”,就能够帮助他们主动改正。
但不是对过去表现好的同志迁就照顾、搞双重标准,如果我们拉开架式,长篇大论地责备和评论,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当然“毛毛雨”式的批评,是对同志在原则之内的宽容,这种批评在其方法上重在启发自觉,促使受批评者进行深刻的反省,自觉纠正自己缺点和错误。
对执迷不悟的同志,要重打“惊天雷”。
“惊天雷”式的批评又称震撼式的批评,是对错误较重、影响较坏、涉及面较广问题的严厉批评,其特点是措辞尖锐、语调强烈、情感表露较严肃。
这种批评震撼力大、突然性强,听起来“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既有严肃的道理,又有采取纪律制裁的警告性语言。
震撼式的批评适用于惰性心理、侥幸心理、试探性心理比较严重的人。
对精神不振、行为散漫、自我意识薄弱者;犯了错误,不愿正视问题,怀有侥幸心理者;作风不正,闹个人主义者;企望谋求某种利益,无理取闹者,必须进行震撼式的批评,能起到促使猛醒的作用,同时,对他们进行耐心说服教育。
绝不能迁就,否则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批评要因人而异,提高批评的针对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人或对事的态度是否容易改变,这与他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都有一定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工作对象的思想水平、觉悟程度、心理特征不尽相同。
因此,“高明的批评”必须把握工作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提高批评的针对性。
批评对象时,要善于研究对象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如对性格活泼开朗、反应敏捷的,可采取开门见山式的批评;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疑心重的、多愁善感的采取对比式、旁敲侧击批评;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宜用缓冲式或书信批评;对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性心理较强的应采取触动式批评;对脾气暴躁,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要用商讨式批评。
善于把握批评时机,提高批评的效果。
俗话说:农民种田重视时节,部队打仗重视抓好战机,厨师炒菜注重把握火候。
批评也要善于把握时机,批评的效果如何与批评的时机把握有直接关系,如果批评的时机把握不准,放马后炮,则会事半功倍,如果批评的时机把握得恰如其分,则会事倍功半。
所以,一定要把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提醒的要提醒,该暗示的要暗示,该制止的要制止,该处罚的要处罚,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批评要注意场合和分寸,防止矛盾激化。
批评要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要弄清该不该批评,批评到什么程度,怎么批评,一定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影响大小以及被批评者承受能力而定。
一般来说,对影响小、问题不大、小偷小摸、乱异性朋友的,最好面对面进行批评,点到为止,切忌当着大众面批评人,切忌当着许多熟人的面批评人,切忌长篇大论批评人,这样可以保护同志的自尊心。
如果错误问题的性质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大家的,方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大家“敲警钟”的作用。
如果批评人时有其部属在场、异性同志在场,最好不要急于批评,容易伤了同志的自尊心,待其他同志离开后再批评。
批评人不能挟带私情、打击报复、变相整人、揭别人的旧疮疤、新账老账一起算,更不能无中生有、
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进行批评,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激化矛盾,而是就事论事。
因此,批评人要注意场合,把握好分寸。
批评要“合情合理合法”,切忌呆板机械。
首先,批评要“合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批评教育人时,必须怀着爱心,含着理解,有与人为善的态度。
我们在批评人时,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爱他,切忌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或者板起面孔大声责骂,这样可能造成对方对你的不尊敬,可能造成紧张的关系。
应该用爱心搭起感情的“桥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去批评人,才能使对方亲近、信任你,才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对方自觉地接受你的批评。
其次,批评要“合理”。
要说服人就得有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不喜欢空洞的说教,所以,我们在批评人时一定做到以理服人。
要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并启发对方去反省,如果错误一经处理,就不再提起,给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
再次,批评要“合法”。
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当今的社会是法治社会,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进行批评一定牢记国家的法律法规,所有的批评方式方法都一定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同时,批评还要遵循“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在批评的方式上要做到批评与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个别批评与集体批评、当众批评与个别批评、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等都要相结合。
只要我们多一点灵活、少一点机械,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埋怨,就一定能达到不批评而教育的目的。
批评后及时疏通思想,防止“破罐子破摔”。
一个人做了错事,如果单纯地把“批评”作为事情了结,不但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反而容易使人产生一些消极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对批评不能正确看待的同志。
他们有的感到前途无“亮”,产生悲观情绪;有的“破罐子破摔”,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虽然表现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担心自己不再受到信任和尊重,形成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
对待这样的同志,在批评之后,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及时跟上,把他们的情绪由消极转为积极。
倘若这时我们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就容易出现连锁反应,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局面,因此必须通过劝导、鼓励和帮助,消除他们压抑的心理,转化他们低沉的情绪,使他们充足前进的动力,鼓起信心的风帆。
这种批评后的疏导关键要对他们信任。
但是这种信任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然他们会误认为这是“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吃”。
只有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劝导,才会唤醒他们的上进心,把他们从迷惘偏激中引导出来,催促他们轻装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