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2节
一、选择题
(2010年南安检测)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软件制造B.玩具制造
C.汽车工业D.石化工业
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技术
C.交通运输D.劳动力价格
3.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转移污染物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C.扩大企业影响力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解析: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
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答案:1.B 2.D 3.B
(2010年长春模拟)“微笑曲线”是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它起初被用于说明电脑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据此回答4~6题。
4.在工业生产的各环节中跨国公司最先考虑掌握的环节是
()
①制造加工②设备材料
③产品研发④产品品牌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5.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其主要目的是
()
①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网络
②利用各国研发资源,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
③提高公司产品的品牌效应
④调整工艺风格以适应国际市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最近提出了由“江苏制造”转为“江苏创造”
的经济发展战略,其转变的原因并不.是
() A.制造加工获得的利润最低
B.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
C.科技创新可带来更大效益,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D.江苏省劳动力断层,出现“民工荒”
解析:根据“微笑曲线”,产品研发和产品品牌环节附加值最高,跨国公司最先考虑这两个环节。
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各国研发资源,适应各地消费特色,增加产品竞争力。
自主创新获得最大利润是由“制造”转向“创造”的最大动力,江苏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并未出现断层。
答案:4.B 5.D 6.D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部门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带来了严重打击。
右图阴影部分表示我国两大工业区,箭头表示农民工的主要流动方向。
读图完成7~8题。
7.近年来甲地产业群北移至粤北山区,其考虑的主要布局因素是
() A.环境和技术B.交通和市场
C.土地成本和劳动力D.原料和能源
解析:选C。
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其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地租、广阔的市场等区位优势,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8.民工的流动方向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面临民工就业饱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B.乙地出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C.甲地的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
D.乙地产业发展对技术要求较低
解析:选A。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当前珠三角地区面临民工就业饱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
据此回答9~10题。
9.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部曾经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在新的产业转移中演变为“沿海接单,内地加工”。
这主要是因为
() A.劳动力成本的变化B.市场需求的变化
C.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变化
10.为把握正在兴起的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湖北省决定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
该工业园建立的突出优势为
() A.劳动力成本低B.土地资源廉价
C.电力资源丰富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第9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也迅速提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因而选择在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内地进行加工生产。
第10题,该工业园邻近三峡电
站,水电资源丰富而廉价,有利于工业园的发展。
答案:9.A10.C
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
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苏北乃至江苏省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
读东陇海产业带在我国铁路交通要线中的位置图,回答11~12题。
11.东陇海线产业带已经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带,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服装业B.电子信息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D.金属冶炼业
12.下列有关协调沿东陇海线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举措,可行的是
()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经济质量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B.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C.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D.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解析:第11题,东陇海线产业带交通条件优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成本低廉,对苏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玩具业等)的吸引力非常大。
第12题,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注重以环境质量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1.A12.C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2)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同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工业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故中国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对象。
经过全球三轮产业转移,美国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美国的产业升级;今后,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答案:(1)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工资/产值比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任答四点即可)
(2)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
(任答两点即可)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任答两点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下图示意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
材料2:长期以来,广东、香港、澳门与珠江流域及周边8省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在交通运输、物资交流、能源开发、科研技术及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材料3: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1)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了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试分析这种“集群效应”对广东边远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2)A、B两地间相互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
(3)简要说明“珠三角”与香港经济发展有何互补性。
解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发达,工业化水平最高,珠江三角洲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为产业结构更新提供空间,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但若不加以科学规范运作,容易加剧移入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滇、贵等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香港第三产业发达,资金、技术力量雄厚,与珠江三角洲可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形成梯级转移态势。
答案:(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工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消极影响:加剧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量占用耕地。
(2)A地向B地输出资金、技术、工业产品等;B地向A地输出劳动力、能源(电力)等。
(3)香港以转口贸易、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闻名,拥有充足的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等,而“珠三角”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价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