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概念题汇总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 (3)一、概念及术语 (3)二、有关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 (4)三、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 (5)四、学习动机 (6)五、学习策略 (6)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解析 (8)●思维: (8)●记忆: (8)●刺激stimulus: (9)●反应response: (9)●替代刺激substitute stimulus: (9)●积累效应summation effect: (10)●消退extinguished: (10)●迁移transfer/differential responses: (11)●废除disuse: (11)●语言习惯language habits: (11)●动觉kinaesthesis/动觉刺激kinaesthetic stimuli: (12)认知心理学术语解析 (13)一、知觉篇 (13)●注意(attention):●意识(consciousness)二、记忆篇 (13)●背景(context)●长时贮存(long-term storage)/●短时贮存(short-term storage)●衰退(decay)三、认知加工篇 (14)●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es;top-down processes)●材料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data-driven processes;bottom-up processes)●控制加工(control processes)●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特征分析(features analysis)●信息加工取向(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联结主义取向(connectionist approach)四、知识篇 (14)五、语言篇 (15)●大脑两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移位(displacement)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简介一、概念及术语1.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母语mother tongue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幼年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并且这种语言会被用来进行社会交际。
母语是指一个人生下来后接触到的第一种或几种语言,但是这种(些)语言不一定会进入社会交际。
一般情况下,前者等同于后者,但也有极少数特殊情况:如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其中有些人从小就离开了“保留地”,被养父母带走,或到外面去上学,他们中的不少人母语是印第安语的一种,但第一语言可能是英语、法语或西班牙语。
2.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是指人生再次学会的一种或几种语言。
目的语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学习的语言。
前者的外延比后者稍大,包含了自然学会和有意识的学习,而后者强调“有意识的学习”。
3.中介语inter language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掌握)的一种语言系统,或者是学习者某一时间的第二语言状态,它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
影响中介语形成的因素:(1)规则的扩大化①母语的影响:母语语法规范的迁移。
②语言训练的影响:第二语言课堂上老师过分强调某一结构引起的规则迁移。
③第二语言内规则的扩大化。
例如英语中一般现在时使用动词原型,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一个英语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写英语时常会犯错误,对单数第三人称后出现的动词使用原型。
(2)策略的影响④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
⑤第二语言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影响。
4.习得acquisition指的是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及其已经内在化的那部分知识。
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术语。
5.迁移transfer指的是人们已建立起的第一语言的“习惯”对学习新语言、建立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产生的影响。
表现为中介语中所包含的第一语言的特点。
这个概念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语言学习理论。
依照行为主义的观点,人们相信,当第一/第二语言一致时,会产生积极的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推动第二语言的掌握;反之,则形成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干扰第二语言的掌握。
6.化石化fossilization这一概念概括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习者无论被纠正了多少次均会重复一个错误的形式直至语言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7.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亦称作“自然成熟说”)这个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发音器官、大脑等制约语言的神经机制的自然成熟过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些机制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大约是12岁以前完成,这个阶段最适合语言学习,过了这个阶段,学习语言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而,这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又称“临界期”)。
克里斯蒂娜(Krystyna)认为,2~7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是在下意识的条件下掌握语言的。
超过这个最佳时期,即便是年龄仍在关键期内,学习效果也不会那么好了。
二、有关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1.近现代对于人类语言能力来源问题的三种观点:①先天说ⅰ.早期先天论:17世纪,笛卡尔就认为,智力是与人类自身同时存在的一个实体。
ⅱ.语言习得机制: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获得语言能力的共同脑结构,他把这个机构称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
外界刺激只是触发了这个机制。
人类的儿童能很快学会语言,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却不能。
②后天论ⅰ.早期经验主义:约翰·洛克的“白板说”(tabularasa)。
ⅱ.20世纪初星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支持此观点。
其早期代表华声主张环境决定论。
例如狼孩脱离了人类社会,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不能掌握语言。
③先天后天兼而有之论人类语言既为先天遗传的因素,又有后天经验的作用,与此相关的是伦内伯格的“关键期假设”。
2.语言习得机制的生理基础: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治疗和关注,人们逐步发现语言的获得与发展是有相应的生理基础的。
失语症是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和脑肿瘤等大脑疾病的常见症状,由于大脑损伤,患者无法用语言正常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他人的思想。
把失语症跟脑神经中枢的损伤相关联始于19世纪上半叶。
后来,在失语症研究中有两大发现奠定了神经语言学的基础。
①布罗卡失语症:布罗卡医生发现:大脑左半球额下回的后部(后来被命名为布罗卡区)受损的患者在语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表达障碍,而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正常。
②韦尼克失语症:患这种失语症的患者大脑左半球颞上回后部(后被命名为韦尼克区)受损,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刚好跟布罗卡失语症相对,虽然听力正常但是无法理解语言,虽然能说话,但听不懂话,不论是别人说的还是自己说的。
后来人们还发现,除这两个区域外还有一些区域的受损会引起书写、阅读方面的障碍。
也还有人发现,尽管左脑主管语言中枢,但在一定条件下,右脑会起一定的代偿作用。
三、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1、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的差别:①神经生理学上:第一语言掌握过程伴随着大脑、听觉器官、言语器官的发育过程;而多数二语的获得不存在这些过程,他们在开始学习某种语言时已经具备上述生理条件。
一语和二语在大脑中的位置相同吗?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早期双语者(在婴儿期或童年期,也就是12岁以前习得双语者)的语言处理在左脑进行。
与此相对,晚期双语者是用右脑处理第二语言的。
当然也有人做实验对这种假设提出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实验发现一语二语都可能用右脑处理。
②语言心理学上:第一语言掌握过程伴随着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形成;而多数双语者在学习之前已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他们才能凭借第一语言的翻译来掌握二语的一些词语。
2、二语和一语的习得过程是有差别的,那么,二语能否达到一语的水平?我们应该为二语学习设定怎样的目标?又该用什么来衡量二语的水平?(1)二语能达到一语的水平吗?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争议,既有人持否定态度(布隆菲尔德:No one is ever perfectly sure in a language afterwards acquired),也有人肯定这种可能性。
菲利克斯假设:人有两套认知系统,一套是语言学习系统,另一套是问题解决系统。
人在儿童期只存在一套认知系统,成年后才形成第二套。
成年人受环境因素影响倾向于(先使用)第二套,但这一套在语言学习中不如第一套有效。
两套认知系统存在竞争关系,语言教学应该设法通过策略引导成年人使用第一套,即语言学习系统。
(2)我们应该为二语学习设定怎样的目标?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二语学习者达到与native speaker绝对相当的水平是很有困难的,所以二语学习者的目标应该是缩小学习目的和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而第二语言教学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某个相对实用的目的,而不是盲目追求标准。
(3)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二语的水平?海姆斯等人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作为衡量二语水平的标准。
交际能力有四个方面的要素:①历史(对一种语言及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②实践(明白使用场合)③有效(表达准确精炼)④语境(注意到这一点,前三个问题就能避免了)3、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①观点一:第一语言会干扰二语学习。
这种认识是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形成的(见“迁移”词条)。
并且,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对比分析理论”,人们主张将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加以对比,两者相同或相近处将有助于二语学习,相异处则是二语学习的难点所在,需重点操练。
②观点二:一语和二语只有发展先后之分,而没有别的不同。
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观。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特别是第一语言不是学得的,而是婴儿天生具备人类共同语法规则和一套参数,婴儿根据其所处某种特殊语言的特点进行参数定值。
按其理论,学习二语就是一个参数再调整的过程。
4、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1)学习者个人因素:①年龄:A关键期假说(见相关词条)B一般来说,成年人在一定阶段内的语言水平提高速度比儿童快,因为他们有较强的语言交际驱动力。
②个性:外向者学习目的语水平上升较快,因为他们敢于在各种场合使用目的语,随着语言信息的输入不断增大,语言水平也就逐步提高。
③情绪: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语言学习。
④策略(后有专门部分讲解)(2)外部环境因素①语言环境:包括语言的上下文形成的语境,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触和使用条件,语言学习的社会背景等。
②学习气氛:这涉及到课堂教学营造的气氛和学习者个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