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第27卷第2期 2011年4月
阿"社方净酶号称(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27 No.2 Apr.2011
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陈如毅1’2
(1.荆楚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湖北荆门448002;2.湖北大学文学院,湖爿匕武汉430062)
三、人物市井小民
话本小说在审美对象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上也有独特之处,不同于文言小说的手法,这与中国 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源于民间 故事和神话传说,讲述的故事内容一般常为历史重 大事件,其描写对象也多为英雄人物、达官士子、侠 义之士,故其审美对象多定位于历史题材和重要人 物身上,如唐传奇《集异记》中的盛世文人王维、王之 涣等、《莺莺传》中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恨歌传》中 的玄宗帝后、《虬髯客传》中的豪杰风尘三侠等,无不 都是以重要人物为审美对象。尽管这些故事程度不 同地笼罩着怪诞离奇的色彩,却都表现出一种热望 于勋业、执着于人生的倾向,可见文言小说阶段的审 美对象多是历史的,从而在塑造人物时更多地接受 “史家笔法”,人物原型多拘泥于史实,致使作为文言 小说的唐传奇多为粗线条式的人物,性格还不够鲜 明集中,如《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就稍显淡薄。 到了白话小说定型成熟的宋元话本时,审美对 象发生了变化,现实的审美对象陆续出现于小说中。 此时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已逐渐向现实生活靠拢,如 《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崔宁等, 话本的题材已开始由历史事件向现实生活转变,人 物由市井百姓取代了帝王英雄,完成了唐传奇向宋 元话本过渡中审美对象的转变,这种趋势一直延续 到明清拟话本的创作。宋元之际城市经济异常活 跃,新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由于审美对象上的世俗 平民化更容易打动听众,文学作品之审美为迎合市 民的需要促使了市民化艺术趣味的成熟,其表现即 是对历史的淡化,不再以历史英雄为描写对象而转 向了市井小民、凡夫俗子,到了明清《水浒传》、《西游 记》、《金瓶梅》等白话小说更是从语言到描写对象都 市民化、平凡化了。由于摆脱了记史的束缚,话本小 说亦不再拘泥于“史家笔法”而是更加自由深入地进 行创作摹写,白描、细节、心理等多种艺术手法灵活 运用,挥洒自如地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典型的 人物形象。以白蛇形象的演变为例,《博异志》之《李 黄》篇中白蛇性格形象还不够典型,到了明代话本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其故事情节已十分复杂,现今 流传的许多主要情节,如“游湖借伞”、“订盟赠银”、 “合钵”乃至“镇於雷峰塔”等皆已出现,“白蛇”故事 至此已大抵成形,人物的塑造描写细致、手段多样, 白蛇性格也是十分鲜活。话本小说以新兴市民为审 美对象,决定了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典型化
精彩的必备美学要求。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 说:“大抵唐人选言,人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 耳,,[2](兀’,道出了唐传奇与话本小说二者之别:唐传 奇备于案头阅读,故语言含蓄雅正,话本小说适应说 话表演,故语言通俗化。比如同是写场面,唐传奇 《柳毅转》写钱塘君的出场是“天坼地裂,宫殿摆簸, 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 项掣金锁,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 下”,显得文辞华艳,精致典雅,宋话本《碾玉观音》写 火灾则是“只见初如萤火,次若灯光,千条蜡烛焰难 当,万座糁盆敌不住。六丁神推倒宝天炉,八力士放 起焚山火。骊山会上,料应褒姒逞娇容;赤壁矶头, 想是周郎施妙策。五通神牵住火葫芦,宋无忌赶番 赤骡子。又不曾泻烛浇油,直恁的烟飞火猛”,化用 传说,语言夸张,口语化极强,具有很强的听觉感染 力。话本小说即使是韵文也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老 少皆宜、粗浅明白。如《快嘴李翠莲》中李翠莲在洞 房之夜吆喝丈夫的一段话语:“堪笑乔才你好差,端 的是个野庄家。你是男儿我是女,尔自尔来咱自咱。 你道我是你媳妇,莫言就是你浑家。那个媒人那个 主?行甚么财礼,下甚么茶?多少猪羊鸡鹅酒?甚 么花红到我家?多少宝石金头面?几匹绫罗几匹 纱?镯缠冠钗有几付?将甚插戴我奴家?黄昏半夜
・
畅俗美,从而体现出文言短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 不同的美学风貌。明清拟话本,也大致沿袭这一美 学目标前进。
二、内容常中出奇
在内容的美学追求上,话本小说也表现出不同 于唐传奇的特色。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言小说,往 往并不着力于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而是通过 描写奇人异事来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且多侧重于表 现作者的个人情趣、人生感慨。无论是唐传奇中的 显露“史才、诗笔、议论”的逞才之作,还是像《聊斋志 异》这样的寓“寄托”、抒“孤愤”之书,都是一种自我 抒写,是自娱、自炫或自我寄托的载体,与客观现实 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文言小说这种更注重表现人 物内心情感的写作特色正是当时文人贵族娱宾遣 兴、自我寄托的需要。而话本小说则是在下层社会 中产生的,它不仅直接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 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反映他们的情感和意识,正所 谓“采间巷之故事,绘一时之人情”[3](P1’。话本小说 不同于文言小说的自娱性而追求娱他性,刻意迎合 广大市民群众的审美观,为表现其思想情趣服务,因 此,真实、细致地叙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和广阔的 社会人生,是话本小说内容上的显著特色。 由于话本小说的受众是市民阶层,而市井小民 对新奇趣味的追求是很强的,所以话本小说既要表 现凡人俗事,却又不能平淡无奇,因此在美学追求上 必须是“常”中出“奇”。“常”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奇”指奇特异常的故事情节,所谓“常”中出“奇”,是 指从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并揭 示生活本质给人以启发。凌潆初在《拍案惊奇序》中 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 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 固多也。”[4](n’可见话本小说家所谓之“谲诡幻怪”, 乃出于日常起居生活中,这正是话本小说在内容上 的美学追求。无论是《错斩崔宁》中小人物被杀的冤 案、《碾玉观音》与《简贴和尚》中的爱情或家庭悲剧, 还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 婚姻喜剧,虽都是对市井平民的日常生活的描摹刻 画,但经过作者的匠心独运均显得新奇巧妙,曲折动 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描写中为营造奇异的氛 围,话本小说家多用巧合结构全篇,运用“巧合法”结 构故事是话本小说叙事的美学追求之一。“巧合法” 是指利用偶然性的事件组织故事使之生动曲折的写 作技法。如《错斩崔宁》即成功地运用了此法:刘贵
话本小说是指产生于宋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包括话本和拟话本。鲁迅在《中 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 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1J(P319)。话本小说开元明 清三代戏剧、小说繁荣之先河,从此始,以小说戏剧 为代表的“俗文学”日益兴盛,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 文学很快就不得不退居二线。话本小说以其现实而 丰富的内容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广阔生活 和民族精神,以其新鲜而生动的艺术形式深刻影响 了后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其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与它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风尚是密不 可分的。
一、语言浅显通俗
话本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俗”,其语言具有活 泼生动的特点。由于话本是说话人讲唱艺术的底 本,它首先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所以在语言方面就 必须浅俗化、生活化。话本小说语言的通俗美主要 表现为口语化。 话本小说语言浅俗、口语化有它的必然性。首 先,语言的通俗是适应说话表演的需要。话本小说 是说话艺术的蓝本,其语言必须要适应说话艺人口 头表演的动作需要。因此,高度的口语化成为演出
中圈分类号:l 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1l J02~0005—04
DOI:CNKl:13-1354/C.20110422.0951.016
网络出版时间:2011—04—22
09:5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enki.net/kems/detail/13.1354.C.20110422.0951.016.html
摘要:话本小说与唐传奇比较。具有语言浅显通俗、内容常中出奇、人物市井小民的美学特征。语言浅显通俗, 主要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这与话本的表演性、受众的市民化:作者的平民化密切相关;内容常中出奇,旨在从平凡生 活中提炼出奇异动人的故事情节,且多用“巧合法”编撰故事,这与市民受众的审美趣味及故事题材的来源不无关 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市井小民突破描写历史英雄的传统套路,使小说摆脱了记史的束缚,提高了人物塑造的艺术水平。话本小 说以其俗、奇、新的关学特征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宝库,影响深远。 关键词:话本小说;美学特征;唐传奇
6
’
万方数据
2011年4月
陈如毅
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第2期
的丈人给刘贵的钱是十五贯,崔宁卖丝的钱刚好也 是十五贯;刘贵的十五贯被盗,本人被杀,妾陈二姐 回娘家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身带十五贯的崔宁;崔宁 卖丝后要往褚家堂去,陈二姐的爹娘也在褚家左侧, 于是两人得以同行。这一连几个巧合就促成了一场 冤案。作者有意运用巧合,编织出新颖、奇巧、引人 人胜的故事,从而反映和谴责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其他如《苏知县罗衫再合》、《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杨八老越国奇逢》、《金玉奴 棒打薄情郎》、《钝秀才一朝交泰》等,均是巧中有巧, 波澜迭起,十分好看。“巧合法”初看似偶然机遇,实 则巧中寓真,“巧”不是荒诞不经而是巧得真实、巧得 自然,偶然的“巧”中包含有必然的“真”,巧与真和谐 统一。《错斩崔宁》被冯梦龙改编为《十五贯戏言成 巧祸》,正体现了作者对“巧合法”的深刻体悟。 话本小说“尚奇”的特点与它的故事来源有关。 话本小说故事题材的来源之一是笔记小说和历代史 书。罗烨在《醉翁谈录》中说:“幼习《太平广记》,长 攻历代史书。烟粉奇传,素蕴胸次之间;风月须知, 只在唇吻之上。《夷坚志》无有不览,《绣莹集》所载 皆通。”L5 J(瑚’《太平广记》是北宋初编辑的小说总集, 收录从汉代到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四百多种著 述,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夷坚志》是南宋洪迈 撰著的笔记小说集,内容多是神怪故事和异闻杂录, 也记载了一些当时的市民生活;《瑗莹集》则已经失 传。由于此类笔记中多有怪异诡谲的轶闻逸事,这 对于当时的市民而言别有一种诱人的新鲜感,容易 产生猎奇心理,“说话”艺人多熟悉这些故事,故往往 从中取材以迎合观众。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取材自 《太平广记・崔玄微》,《张古老种园娶仙女》取材自 《太平广记・张老》,《李淠公穷途遇侠客》取材自《太 平广记・义侠》,《简帖和尚》取材自《夷坚志・王武 功妻》,《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取材自《夷坚志・太原 意娘》,《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取材自《夷坚志・鄂州 南市女》等。话本小说题材另一来源为当时社会的 现实生活,前文曾引酌元亭主人话语“采阊巷之故 事,绘一时之人情”,演说故事者将市民社会中“间 巷”间发生的奇事编写成话本,从而充斥着“谲诡幻 怪”的文风,如《拍案惊奇》卷二《姚谪珠避羞惹羞,郑 月娥将错就错》当属此类。 中国古典文学多唯有尚“奇”才能流传于世,凌 漾初曾用“委曲奇诧”总结了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和 审美追求,于平实中显真奇使话本小说在美学追求 上呈现出的“常中见奇”的特点,不同于“怪中见奇” 的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