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语言——“线条”美在谈线条语言之前,我想提一提道家,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菲的影响。
《庄子.知北游》中载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很壮观,是不能说出来的;四季有分明的法度,但不能来评论。
万物都遵循着道理,道理是说不出来的。
圣人,就是能通过天地的壮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
基本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会以人的语言或者说以人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需要人主动去发现、去总结了。
庄子主张顺从无道,而摒弃“人为”,我想也是后者对线条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他也认为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庄子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特别重视“天道自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也使中国文艺形成一种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
道家还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对虚的重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
我想这也是在中国的书法、画、雕塑、园林里面主要用线条表达的原因之一吧。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关系,根本上说是思想与文艺的关系问题。
从简要上讲,道教的原始文本对中国传统文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老子》和《庄子》一直渗入文艺,有时甚至直接显现为文艺潮流后来,道教的思想在发展中也影响了其它的思想流派的形成,主要是道教、玄学、禅宗三家。
不仅使华夏大地产生无数精美的建筑、雕塑、壁画和音乐。
道教思想里的神仙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艺的想象空间。
受道家思想接影响,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及哲学观里,讲究的是含蓄内敛、气势不外露,在不经意间散发的气质就能打动人,这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风格,也是国人的特点。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艺的整体影响主要有书法、国画、雕塑、园林、诗歌等方面,它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和传统文艺追求“自然境界”的形成于发展起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在这从多方面中,能隐隐约约感受那种追求从容徐缓而又缠绵悱恻、不见其规律的“线条”,各种线条语言。
下面一一谈谈我的感受和看法:一、书法之“线条”美南北齐代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法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他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兼备。
“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我想除了拿捏好这三个要素是书法线条之美的基本以外,情感也是占一定的比例的。
(一)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线条要求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书法中才可虚实相生,达到追求的线条之美。
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书法线条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
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整篇书法文章能隐隐约约感受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条,那种追求从容徐缓而又缠绵悱恻、不见其规律的线条美。
在中国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分别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和“草圣”张旭的草书。
例一:“书圣“王羲之书法。
人都说:“王羲之书法笔墨遒劲圆润,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笔法隐约而含意极深,藏锋运笔,意在笔前,如锥画沙,似印印泥”。
其精妙之作,多出自晚年,因为这时他思虑通达审慎,志气恬淡平和,不偏急,不凌厉。
前人评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中风气。
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书法时而行云流水时而虚实顿挫,把书法的线条之美书写得胸有成竹一般。
可想而知,为文为书者有深厚的情感,不造作,不虚假,其文字才有生命力,才能传之久远。
因此,情感也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图一)王羲之《游目帖》(图二)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局部(图三)王羲之《淳化阁帖》(图四)王羲之《孔侍中帖》(图五)王羲之《兰亭序》图一为王羲之的《游目帖》;图二为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的局部;图三为《淳化阁帖》:图四为《孔侍中帖》;图五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所举的例子都是有代表性的。
如图四的《孔侍中帖》的笔画更像一气呵成,气韵自然得如行云。
就如中国舞蹈的美妙之处,在锦袖衣带随着舞者娴熟的动作,在空中画出有韵味的线条。
更比如图五的《兰亭序》中的书法字体线条妩媚、灵动、精微,充溢着天然情趣与活泼的生机,如清风盈袖,明月入怀,有自然天成之功,于王羲之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上那股“放浪形骸”的气质。
他全无因袭心理负荷,以超脱的心态来书写,其书法风格和书写时的心态正吻合于自然,心与书水乳交融,顺理成章,流成一体。
想必,书法和国画一样,也是讲求请情感美的。
所以把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表现得自然,其行书更是有行云流水的线条之美。
还比如图二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
因为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线条美,因此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不例外。
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例二:“草圣”张旭的草书。
(图六)(图七)(图八)(图九)(以上图片皆为“草圣”张旭的草书作品。
)从以上的作品无疑能感受到“草圣”张旭的书法作品当中的线条之美,每篇文章中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看出,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张扬恣肆的渲泄,泰山压顶的气概,变幻莫测的态势,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横空出世,让观者惊心动魄。
他把草书线条的“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更而,在于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统一体。
线条有呼应,就像有气在流动,就像被赋予了以生命的线条一样,书家称之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淋漓尽致。
他的书法把草书中线条的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表现的恰到好处。
草书的线条美如暴风雨也时如行云流水。
张旭草书作品中的线都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出动人表情美。
在其作品中,字里行间在飘逸的同时不失着落感,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
相对于王羲之的行书而言,又是一番出奇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充满线条美的伟大突破。
在草书中,“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
草书若粗细一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们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寞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历代书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已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氏的悬针。
黄山谷的一波三折和长横大捺,米芾的别致竖钩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在中国众多的书法家中,更是各自都创作了各种性格各种美感的书法线条之美。
二、国画中的“线条”美。
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要素里,线条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点在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中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
据考古所发现的许多原始绘画的遗迹,不管是岩画、壁画,还是陶画等,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线条构成的二维空间的艺术形象。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样式,它更加注重的是作者人格精神的物化,而不必拘泥客观世界的纷繁芜杂。
中国画是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
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表现,即用光影的明暗来塑造物体的向背关系。
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但这并非说西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只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
中国传统的国画里,“线条”是具备东方艺术素质、韵味,甚至专指用毛笔画出的线条。
国画里的线条是反应世界中所对自然及生活形态中最概括、简明的表现形式。
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运用的基本手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概括出许多以线描为形式的艺术美,也就是线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