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案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案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案复燃强上传于2011-11-22|(4人评价)|372人阅读|30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 在手机打开学习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和为贵——孔子的管理智慧第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管理智慧第四章王道兼霸道——荀子的管理智慧第五章公道——墨子的管理智慧第六章使贫者富富者贫——商鞅的管理智慧第七章以力服人——韩非子的管理智慧第八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的管理智慧第九章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智慧第十章攻心为上——《战国策》的管理智慧第十一章统一之光——《吕氏春秋》的管理智慧第一章导论一、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价值一、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一)基本概念 1、管理解字探义《说文解字》:管,竹制的管状乐器,类笛、六孔;理,制玉也. 使用¡管必须要有嘴、手指、呼吸相互配合,因此管就有了协作、配合、和谐的意义;理雕琢玉器,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因此¡°理¡±就包含了事先要有精心的策划、事先精心的部署。

2、管理的现代含义: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

我国学者一般则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和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信用、时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职能¡ª¡ª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

3、智慧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含义:(1)是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实践得来的聪明才干。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是指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经由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所创立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的有关管理的理论和谋略的逻辑体系精髓。

4、研究对象本课程主要研究中国“轴心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等流派管理思想的智慧及其现实价值。

(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 1.顺“道”。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

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

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中国的十大商帮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吕氏春秋》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

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7.对策。

我国有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范蠡认为经商要有预见性,经商和打仗一样,“知斗则修备”,要善于“时断”和“智断”,比如要预测年景变化的规律,推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及时决断收购和发售。

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

8.节俭。

中国的传统管理,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

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

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三)、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特点 1.“一体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 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在具体操作上,这种管理整体观表现为以计划为依归,以组织为工具,以领导为中心,以控制为根本,以训练为起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管理系统。

2、“中庸”化要想达到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行为与观念、人道与天道、“人欲” (社会)与“天理” (道)的高度和谐,交融合一,就不能走极端。

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过犹不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国管理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是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

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

在个人行为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外圆内方”之类的行为方式。

3.道德伦理化道德化管理强调个人自身内在的修为,强调“修身”。

技能、规范、功利等退居次要地位,“德行”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管理过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样、楷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传”。

在中国,“家国同理”。

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百姓的“严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礼治”,礼的核心是“仁”“仁”的要义是维护这种血缘关系。

“孝悌为仁之本”不仅是作为管理的道德规范,而同时是营造某种感性管理心理的情理结构。

4、管理手段上以德治理、礼法交融、儒法互用道德修养不仅是基于血缘基础的宗法家族需要,而且是社会管理对人的德行要求,同时它又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终极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精炼地概括了传统管理下人生道路的特色。

“以孝治天下”。

把具有现实情感的“孝”注入到社会政治体制里,主宰整个社会政治体制,改变了原法家(如韩非)追求形式的普遍有效性的理性立法方向,转为重人伦、重实质、重情感、重社会关系、重权变的伦理立法。

首先要“合情‟,其次才是“合理”。

形式上,制度、“法”居主导地位,实质上“礼”渗入“法”中,成为“法”的基础“法”由此而演变为道德法、伦理法。

5、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经”与“权”是中国传统的一对重要范畴“经”指规范、原则性;“权”指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经与权,即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坚持按原则性办事与适当变通之意,它们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经权观,一方面要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四)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产生条件首先,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

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辽阔疆域上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都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农耕生产。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来就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谐、安稳、平和、缓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人格上讲究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和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之中的特点。

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其中,成为其中的某一节、某一环,谁也挣脱不开,逃脱不了,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第三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也最深远、最持久、最具有决定意义。

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衍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二、学习价值1、中国管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基因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超过1千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中国曾经通过自己的独特管理智慧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政治体制的完备、科技的发达、组织的高效、文化的辉煌等等,都是我们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

因为我们都生存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包括合作伙伴和顾客都是按照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做事。

这就是人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这种文化基因就转变成了企业基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