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第十章—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二、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y z , H — u Q σ y σ ze x p ( 2 σ y 2 2 y ) n { e x p [ (z H 2 σ 2 z 2 n L ) 2 ] [ (z H 2 σ 2 z 2 n L ) 2 ] }
地面和逆温层底对烟云多次反射模型
三、地方风
3.城市热岛环流 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使城市热源和地面 覆盖物与郊区形成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城市 比周围地区热的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在晴朗平稳的天气下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 吹向城市的特殊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 城市风。
“热岛效应”引起的城乡大气环流
第四节 大气扩散模式
五、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
5 熏烟型
下层 d ,上层 < 0,上
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而下层为不稳定状 态。烟流向上的扩散受抑制,能在近地面 附近扩散,往往在下风向造成比其它形式 严重得多的地面污染,许多烟雾事件就是 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冬 季日出前后。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二、风
风是指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的 空气运动称为升降气流。风具有方向(指风的 来向)和大小(m/s)。风向常以八或十六个 方向,或用角度(0°~ 360°)表示
风向的表示方法
二、风
风玫瑰图
三、云
云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 两者的混合体构成的 。
云按其高度不同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 云会阻挡太阳对地表的辐射,云的状态和云 量多少影响大气的稳定度,从而影响污染物的扩 散。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份数。 我国将天空分为十份,云遮蔽了几份,云量 就是几。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直减率:真实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dT/dz)
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
1 d 2 d
3 =0, 4 <0,
,递减或超绝热; ,中性; 等温; 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温度层结曲线
三、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在铅直方向上稳定的 程度。
大气稳定度和烟型
五、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
3 扇型
<0,大气处于强稳定状态,温度层结为逆 温,烟流的扩散在铅直方向受抑制,在水平方向 扩展成扇形。这种烟型在晴天从夜间到早上常见。
4 屋脊型
上层 d ,下层 d ,上层大气为
不稳定状态,下层为稳定状态。烟流受逆温层的阻 挡不向下扩散,只向上扩散呈屋脊型。这种情况常 见于日落前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十章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第十章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污染物排入大气后,在大气中扩散稀释, 并被传输和转化。根据当地地形、地物和气象 条件,采取有利的排放方式(如高烟囱、排放 地点),减少其环境影响,这是一种有效而经 济的污染控制方式。
第十章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主要的气象要素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大气的运动和风 大气扩散模式 大气污染浓度估算 烟囱计算 厂址选择
四、逆温
4 湍流逆温 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
湍流逆温的形成
四、逆温
5 锋面逆温 在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
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冷空气重,则会沉 入到暖空气下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向冷空气 方向倾斜的过渡锋面。如果锋面处冷暖空气的 温差很大,即可在冷空气侧出现逆温。这种逆 温沿着锋面的狭长地带分布,当锋面移动或停 滞时,容易发生严重污染。
熏烟污染的浓度铅直分布
三、熏烟扩散模式
Qp
y,H -
2 1 2π e— u xph(iσ 1 2 yFp2)dpexp(2σ y2 2 yF)
式中,p=(hi-H)/σz
σyF=σy(稳定)+H/8
三、熏烟扩散模式
(1) 当 hi=H + 2σz 时,烟流全部受到逆温层的
流,由于气流的下沉使其气温绝 热上升,因此也会形成逆温层, 称之为下沉逆温,下沉逆温持续 时间很长,范围很广,厚度也较 大。
沉降逆温的形成
四、逆温
3 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时,下层空
气受地表影响大,降温多,而上层空气降 温少,故形成逆温,称之为平流逆温。平 流逆温的强弱取决于暖空气与冷地面的温 差。
3 高架连续点源的最大地面浓度
maxmax
,H
2Q
—
euH2
.σz σy
σ| z xmax H/ 2
二、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上部逆温层就像一个盖子使污染物的铅 直扩散受到限制,扩散只能在地面和逆温层 底之间进行,所以又称为“封闭”型扩散。
推导这种情况下的扩散公式是把逆温层 底看成和地面一样能起全反射的镜面,烟云 多次反射,污染物浓度可看成是实源和无穷 多对虚源作用之总和。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热源,低层大气的加 热和冷却是太阳、大气和地面之间热交换的结果。 太阳向地面的辐射以短波辐射为主,而大气本身吸 收短波的能力很弱,地球表面上分布的陆地、海洋、 植被等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很强;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并向空中进行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近地层大气温 度变化主要受地表温度的影响,随地表的温度的升 高或降低,近地面空气自下而上被加热或冷却。
一、高斯扩散模式
污染物在扩散中无衰减和增生,地面对污染物没 有吸收、吸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对污染物起 着全反射的作用,可以用“像源法”来解决这个 问题。
扩散模式的坐标系
由地表面产生的全反射
一、高斯扩散模式
空间任意一点的污染物浓度:
y z , H — u Q σ y σ ze x p ( 2 σ y 2 2 y ) { e x p [ ( z 2 σ H 2 z) 2 ] e x p [ ( z 2 σ H 2 z) 2 ] }
二、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χD可由烟流宽度和扩散参数的关系确定。烟 流在铅直方向扩展的宽度为:
zο2.15σ z
LH2.15 σ z,σ zL 2 .1H 5
由上式可计算出一个下风距离χ,此χ就是χD 。
三、熏烟扩散模式
熏烟污染过程的浓度铅直分布,y方向浓度分 布仍呈正态分布。显然,此时的地面浓度公 式可由有上部逆温的扩散模式导出,式中L应 换成逆温层消失高度 hi ,源强Q只应包括在 hi以下的部分。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在大气中,某一气团(气块) 因某种原因作上升或下降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不与 周围大气热量交换。 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100m时, 温度降低或升 高的值,用 d 表示:
d (dT i/dz)d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得出,
d g /C p 0 .9 8 C /1 0 0 m
(1)当χ≤χD时,烟流扩散不受逆温的影响,扩散公 式采用高斯模式进行计算。
(2)当χ≥2χD 时,污染物经过多次反射后,在z方向 上浓度渐趋均匀,水平方向仍呈正态分布,地面浓 度的计算公式为:
y,H 2π — Q uLσ yexp(2σ y22y)
(3)当χD<χ<2χD时,取χ=χD和χ=2χD两点的浓度进 行内插。
五、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
1 波浪型
d ,大气全层不稳定。烟
流上下飞舞,沿主导风向流动扩散 很快,形成波浪型。这种烟型多发 生在晴天中午和午后。
2 圆锥型
= d ,大气处于中性或弱稳定
状态,烟流的扩散在水平、垂直 方向大致相同,烟气沿风向愈扩 愈大形成锥形。多发生在阴天中 午或冬季夜间。
Ti0 T0
则:
ag d z
T
d 决定了 z 和 a的方向是否一致,即决定
了大气的稳定程度,所以可以把 和 d的大小比
较作为大气稳定度的判据。
三、大气稳定度
当 d 时,a 和 z 的方向一致,开始的
运动将加速进行,大气是不稳定的。 当 d 时,a 和 z 的方向相反,开始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地方风
一、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作用于大气的力,有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科里奥利力);摩擦力;大气作曲线运动 时还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些力之间不 同的结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运动,但水平气压 梯度力是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
二、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四、 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 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黑色, 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m或km。能见 度反映了大气清洁、透明的程度。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稳定度 逆温 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二、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混合层高度是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 度,决定于起始温度的垂直结构和地面的增温情况。 可用绝热线上升法
来确定:任一时间 的地面温度和 d 绘 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 7点探空曲线的交点, 可作为该时间的混合层 高度。
混合层高度的估算方法
二、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设χD为烟羽边缘刚好到达逆温层底时该点离烟源 的水平距离,则:
高斯扩散模式 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熏烟扩散模式 颗粒物扩散模式 城市和山区的扩散模式
一、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扩散模式是在污染物浓度符合正态分 布的前提下导出的,其基本假设为:烟羽 的扩散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正态分布; 在扩散的整个空间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污染源排放是连续的、均匀的;污染物在 扩散过程中没有衰减和增生;在x方向,平 流作用远大于扩散作用;地面足够平坦。
的运动将受到抑制,大气是稳定的。
当 d 时,a=0, 大气是中性的。
四、逆温
具有逆温层的大气层是稳定的。某一高度上 的逆温层就象一个“盖子”一样,阻碍大气的铅 直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