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李文江课改实验四年了,各个实验区都在进行着教学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推动了体育课教学。
课改实验在稳步地向前推进,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地显现出来。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
下面,针对课改我所观察、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讲几点思考,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不能合理地使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从课改伊始至今对课标的学习,学习、掌握、领会的程度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多多。
执行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这是课改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走进,我想现阶段我们走进的还不够深,这样讲,更能说明课改现实的情况。
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师新的教学行为影响下,才能实现。
课改后体育课教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大家都在探究。
发展是永恒的,任何标准都不是绝对的,课程标准作为规范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承载着国家对某一个学科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要求,为教学实施、评价运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念、建议、方法上的支撑。
首先,要学好课程标准。
对于课标的学习,要讲记忆、讲理解,更要讲运用。
具体讲,对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原则、学习评价的建议、附录中的重点名词要记忆;对于标准中所有的内容均要理解;而对于课程的理念、实施建议中的要求、建议、原则还要运用。
现阶段,实验教师把课程标准当作圣经一样去读,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不要死读,要理解着读、运用着读,要读透,要读活。
只有读透与读活才能感悟到课程标准的真谛,也只有真正悟到了标准的真谛,才能创造性地去使用。
其次,要使用好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目前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学实践的验证,所以,我们使用课程标准,要有创造性,不要唯标准,不要不敢超越标准,不要被标准所束缚,不要把课标钢化使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我们落实标准时会生成许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用验证的方法,使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与思考。
这样,才能发展标准、完善标准。
使用课程标准,要活学活用,要对照着大纲去使用;要继承着去使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去使用;要观察着学生的发展变化去使用;要结合着教学反思去使用。
体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从钢性上来讲没有大纲强,这就为我们实验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标准提供了空间。
有空间,还需要去把握,把握空间,需要知识技能、能力去支撑,所以在课改实验中,使用好课程标准,还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对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熟知的运动技术进行研究;加强对学科知识进行跟踪,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创造性地去使用课程标准,才能上好体育新课程。
二、不能合理地使用教师用书本次课程改革,进行了教科书、教师用书的更换,这是现实。
但对于课程改革不能这样简单地去理解。
因为,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学习方式的改变等众多方面进行了变化,它是一个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课程改革理解成为教科书或教师用书的替换,那将影响到课程实验整体质量。
小学体育这次进行课程改革,仅提供了教师用书,中学则提供了教师用书和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从整体上来讲基本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是指导性较强的参考用书,但新的教师用书也是尝试性的,不可能不存在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课程实验中,要用科研的态度去使用。
新的教师用书在教材呈现、学与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有些地方是面目一新的,在使用中,要将其内容作为范例进行参考,可以引用,也可以改造着使用,或自己按学习的目标选择其他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活动方式。
教师用书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要用好教师用书这一资源,要加强对教师用书的学习与研究,把它更合理地去使用,不要资源浪费,搁置不用。
课改至今有部分教师对教师用书的学习、研究不够,没有认真地将教师用书中的一些内容去读、去领会,教学行为变化不大,造成了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面貌没有太大的变化。
教师用书的使用,我们要与地方的教师用书、其他版本的教师用书共同参考着使用;其次,也不要照搬照用,完全按照教师用书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大家容易走入一种模式,个性化教学特点就不易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要领会新教师用书使用的精神,合理地把握教师用书的使用空间,将各种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来,实现对学生身心的培养。
三、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不能多向互动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对话、沟通与合作互动交往的过程。
互动,不要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要真正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上进行互动。
互动交往,要求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素养,要有实现互动的行为,要会参与、会互动,这样才能提高参与、互动学习的效果。
当前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地表现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一问一答、讲与听、示范与模仿上。
师生真正的对话、沟通与合作欠火,学习的过程有时没有师生思维的交流,教师讲的、要求的,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学生只出汗不动脑,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缺乏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造成思维的浪费。
而在情感交流方面,则是“同学们今天活动的或学习的高兴不高兴啊”,不能发自内心地、自然地进行情感交流,没能达到情感的交融,总觉得有些教师与学生有装样子的嫌疑,没有真的情感体验、情感激活、情感深化、情感升华的过程。
这种情况意味着教师还是权威,学生还是服从者。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平台,合理运用启发语言,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潜能,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师生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变成教师分享的过程、学生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灵感被激活。
新一轮体育课改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比较受关注的,我们教师要在搞好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去生成。
如教师的关怀与帮助、教师的鼓励、自主学习进步的自我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与共同进步的欣喜、师生共同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等等。
特别是我们教师在学生情感生成的过程中,不要做局外人,要实实在在地融入其中,与生同忧,与生同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进而才能激励师生教与学,才能很好地去达成课堂学习的目标。
四、教学的形式化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活动的乐园。
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化的现象。
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贴标签,课程学习中预设的多,生成的少,运用媒体画蛇添足,教学过程花拳绣腿,追求的是形式化的外表,自认为这就是课改体育课教学,津津乐道。
课改实验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历程,激情投入阶段已经过去,到了冷静思考的阶段,不然课改教学就不能走向深入与发展。
无论是小学体育课教学还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去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学生是学习的客体,主体地位没能落实好。
现如今,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表面上的主体、形式化的主体,而是一个主人化、实实在在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主体去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要把学生真正在课堂中学到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追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手段、方法运用的前提。
当前一些课改体育课缺乏内涵,没有知识与技能的生成,没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像蜻蜓点水,中看不中用,偏离了学科特点,整合的有些四不像,没有鲁迅文章那么有含义,没有马三立相声包袱那么有滋味,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我们不能舍弃根本而追求形式化的东西,我们要讲有效教学,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有效教学策略中,让学生有效的时间内既学到东西,又学得高兴,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逐渐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学习不够深刻的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环境,怎样落实、运用与开发,才能达到其内涵要求?可以说,简单地复制,随便想想达不到要求。
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反复地学习与总结,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反反复复推敲重组。
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还是我们教师过于追求过程、忽视结果的问题。
盲目地追求过程,使过程失真失效,没法讲结果,我们应既要过程,又要结果。
同时课改体育课教学,要讲实际,不要为了用什么而用什么,用就要用得合理,不然就不要用。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要讲究合理地运用,这样才能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五、评价走极端发展性评价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观,在课改体育课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运用的很多,大都是以表扬为主。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提“是表扬越多越好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好好好,是是是,无论怎样都没有毛病,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正常吗?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需要面对挫折,战胜困难;需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需要总结过去,开拓未来。
当学生生长在“好”“非常好”这样的环境中时,何谈挫折,总结也发现不了问题,因为学生迷茫了。
因此说,这样的评价有失客观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都是由不会到会,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也是有差异的,在课改体育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只评价好的,遇掌握不好的回避不评价,也不指出存在的问题,怕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伤学生的面子,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多听几句表扬,是促使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这样学生才能发展。
评价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难做的问题。
我们在运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合理地运用。
一味地只说好,不讲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思维的激活,会产生惰性与障碍。
所以我们要积极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修正自我,逐步形成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善于接受批评、虚心接受指导、耐心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培养学习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考虑分层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会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
例如,发现学生在掌握动作时出现了问题,不能是“你的动作错了,做的是什么,后边好好想想去”。
要叫住学生,说:“老师和你一块研究研究动作好不好”。
对于掌握好的同学要提高评价标准要求,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向更高的目标追求;对于掌握一般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并提出哪一点、哪一方面,再做的理想一些就更好了;而对于那些一时掌握起来有困难的同学,要降低标准要求,评价首先要指出其做得好的地方,哪怕是敢做了,然后再逐步地提出改正的要求,一次一次地强化,帮助学生提高自己,保持住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