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双瘫康复
训练个案分析
任
浩
安徽省残联康复中心综合康复部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作者:任浩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时期的脑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
痉挛性双瘫是其常见的类型,由于双下肢的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
1、资料
1.1 一般资料:于某,男,4岁,痉挛性双瘫,于2011年2月22日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相关治疗。
1.2 入院检查:脑电图大致正常,CT:脑室两侧扩大,合并症:无,IQ:正常。
1.3 康复评定:神志清楚,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手眼协调性尚可,左眼斜视,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可扶站、四点撑。
双上肢功能活动正常。
双下肢肌张力高,Ashworth2级,肌力差3级、远端2级。
内收角30°,双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位。
双侧屈肌挛缩。
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腘窝角140°。
ADL:中度功能障碍
2、方法
2.1 运动疗法
2.1.1 髋关节活动:仰卧位:下肢伸展并外展,治疗师位于患儿两膝之间,用双手固定两侧腹部,反复作躯干回旋运动,促通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因躯干的回旋运动而抑制了下肢的内收内旋的异常姿势,抑制了脊柱前弯,又由于躯干与髋关节的伸展,因而又促通过了患儿自发的伸展运动,在伸展的姿势下,促通躯干的回旋与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
2.1.2肌肉牵拉:①仰卧位:患儿双腿稍分开,治疗师在患儿的双脚下方,用自己的双方扶住患儿的两个膝关节,做“劈叉”的动作。
②仰卧位:直腿抬高做屈髋伸膝的动作,牵拉掴绳肌2分钟左右,各重复3次,以维持和扩大膝关节的活动度。
③仰卧位:膝关节微屈,牵拉跟踺3分钟左右,各重复一次,维持和扩大踝关节的活动度。
2.1.3 渐进性抗阻训练:仰卧位,屈髋—膝—踝后,给小腿一个阻力,让患儿做“蹬腿”的动作,以增加双下肢的肌力。
2.1.4 Bobath训练法:给患儿足跟部外侧缘进行刺激性的扣击,可促进肌肉本身和皮肤的感觉,为立位平衡及行走打好基础。
2.1.5 单侧负重训练:训练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患儿单腿跪,单腿站,单腿—蹲起,以增强其肌力。
2.2家庭康复:靠墙站,蹲站,四点爬。
4、结果
经过5个月的治疗,患儿精神良好,基本配合治疗,抗重力伸展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患儿的双下肢肌力达4级,双
腘窝角160°,配备踝足矫形器可独站30秒左右及辅助步行,但立为平衡未建立。
5、体会
脑瘫患儿的康复不在于一个人的努力,而在于更多人更多的努力。
5.1 治疗师的水平,经验及用心是关键。
针对主要障碍适时、适度运用适合的方法,可运用各种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
5.2 患儿自身的体质能力是基础。
患儿身体素质好,无癫痫,关节脱位或关节半脱位等综合症。
5.3 患儿家长配合是成功的一半,治疗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使其看到效果、树立坚定的信心。
5.4 坚持不懈的治疗和训练是成功的保障。
脑瘫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治疗费外,患儿的衣、食、住、行及日常开销等费用,也是家庭必须长期承受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不能坚持康复治疗,所以治疗师应该考虑家长的承受能力,以及效果与价格的比值,争取用较低的费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家庭能坚持下去,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效果。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脑瘫康复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