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朴婷姬(1965-),女(朝鲜族),吉林汪清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25卷第3期2008年7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rnal V o l .25N o.3July .2008・民族问题研究・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朴婷姬(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 要: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
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跨国民族;多重认同;朝鲜族中图分类号:C 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8)0320037207 民族的认同意识是具有政治意义也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现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拥有30多个跨国(或跨界)民族[1]的国家。
相对而言,跨国民族的认同容易受政治的影响,较强烈地遭受他律变化,呈现复杂多重的特点。
因此对跨国民族认同的研究,不仅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繁荣,而且对构建多元民族文化与国际交流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
本文从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一“认同”(iden tity )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
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1]。
国家认同对民族群体来说,是群体意义上“家”的认同。
主要表现在个人对国家所持有的感情和认识,除此之外,也包含理性层次的利益考虑[2],体现了民族的政治认同与归属。
“国家认同的主要标志是国籍认可”[3],但从认同主体因素上分析,除了获得法定国籍还不够,还必须在观73念和行为上认同所在国,并获得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承认和接纳。
中国朝鲜族由一个外来民族成为中国的一个最年轻的少数民族有一个历史渐变过程,即朝鲜民族与中华民族双向认同的过程[4]。
“国家认同通常籍由某些代表性事件(icon ic even t)给予个人感觉到属于一个国家(Zodgekar, 2005,p151)。
个人通常在透过这样的代表性事件确认自己并且感到骄傲,并进而使他们有整体的感觉,有属于一个国家的感觉。
这种成因可以超越个人、族群或文化资源的因素”[5]。
朝鲜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也是经历了诸如东北边疆开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开放以及中韩建交等重大历史事件后逐步明确的。
19世纪中叶,朝鲜族先民移居中国之始,东北地区尚属人迹罕至的“封禁”之地。
他们冒禁潜入,开垦荒地,由此扎下根,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
他们最先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从事水稻生产,使此地域至今还是东北稻谷生产的主产地。
第一代移民到中国后,对母国还有某种情结,存在“落叶归根”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故国。
但随着历史和生活的演进,“落叶归根”逐渐变成了“落叶生根”,他们在当地繁衍生息,对母国的认同感渐渐减少,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认同开始形成,并且在与中国其他各民族共同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2万5千里长征、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过程中,对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得到发展。
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朝鲜族常常被当作“外国人”、“侨民”,他们自己也曾经“担负了‘一身兼两任’的历史使命”[6]①,在国家认同意识上存在双重性。
日本战败之后,围绕着留在中国还是回到母国的问题,朝鲜族经历了价值选择上的剧烈阵痛。
除了回故国(有100多万人)的以外,对于留在中国的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决了中国朝鲜族一百多年的根本问题,即法律地位和土地权的问题,朝鲜族开始以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正式成为新中国公民,朝鲜族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朝鲜族的国家意识也随之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在族群的多元认同中,政治认同是诸认同中对其他认同起支配作用者”[7]。
政治身份的转移,意味着朝鲜族必然从内心情感上调整与所在国的关系,意识到作为一国公民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所在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同胞并肩战斗,为朝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朝鲜族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她无愧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赞同与接纳[7]。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朝鲜族的国家认同不能说是明确的,朝鲜族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有为解放自己母国的因素,特别是中朝两国朝鲜民族之间频繁的双向流动,也增加了一些朝鲜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双重性。
朝鲜族国家认同的发展与朝鲜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1952年9月3日,根据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朝鲜族人民建立了“延边朝鲜族民族自治区”②, 1958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又成立了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的朝鲜族也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乡、村。
朝鲜族同各民族一起积极参政议政,自主地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真正享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共同的历史经验、集体记忆和国家归属,使朝鲜族与主体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进而成为中国认同的基础。
而且这种认同在比较封闭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相对稳定地延续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朝鲜族出现了空前的人口流动。
[8]长期从事跨境劳工和移民研究的云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洁分析认为:跨境民族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关联,她认为边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生计策略[9]。
由于朝鲜族与汉族相比在文化、人口数量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作为跨国民族在国外又有该民族建立的独立国家,因此他们的国家认同具83①②延边朝鲜族民族自治区于1955年12月,根据我国第一次宪法规定改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一身兼两任”指朝鲜族既“为朝鲜的民族解放而斗争”,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斗争”。
有特殊性。
中韩建交以后,韩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朝鲜族逐渐产生了对于“母国”的怀念和期待,朝鲜族以亲戚访问、劳务输出等形式到了韩国。
[10]“韩国虽然在文化层面上强求单一民族,但在社会层面上却为保障廉价劳动力和劳动市场的弹性而将其排挤为‘外国劳务者’”[11]。
在韩国的朝鲜族主要从事中小企业及饮食等行业,因多为非法打工者,不仅在人权保障方面容易遇到困难,如拖欠工资、受工伤者得不到补偿等,而且被韩国政府遣送者也很多,由此激起了中国朝鲜族的不满情绪。
朝鲜族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与韩国之间的隔阂和差异,使他们更强烈地意识到他们是“中国人”。
“自我认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
全球化时代就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在其中不同的他者通过另外的他者而获得自我认识”[12]。
朝鲜族地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朝鲜族走出家乡、走向全球的时候,不仅没有削弱我国朝鲜族的爱国心,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意识,如在美国、日本等国的朝鲜族建立起的中国朝鲜族联合会也印证了他们对中国的国家认同。
可见,朝鲜族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大体上经历了从作为朝鲜人对朝鲜(韩国)故国的认同,到对朝鲜(韩国)、中国的双重认同,直到作为中国人的中国认同这样一个历史渐变的过程。
目前“绝大多数朝鲜族群众认为中国是自己的祖国,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视中国为祖国的人还会不断增加”[12]。
朝鲜族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确立往往容易被归因于政府对朝鲜族公民身份的认定和朝鲜族在新形势下的生存策略,但是从朝鲜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朝鲜族对中国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选择,与世界各国的朝鲜民族相比,中国朝鲜族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民族关系,他们对作为中国国民具有强烈的自豪感。
朝鲜族中国认同的明确,对朝鲜族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二认同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区分,区分我群与他者的关系。
民族认同是“民族身份的确认”,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认同’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民族认异’,即一个民族确定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或他性[13]”。
中国文化语境下“民族”概念具有两个层面:一层是指不同的民族群体——56个民族;另一层是国族统一体——中华民族。
在朝鲜族身上,两种民族认同即对朝鲜族先祖——朝鲜民族认同与对自己所在国的国族——中华民族认同并存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
朝鲜族作为跨国民族尽管是中国公民,但在中国境内,“朝鲜族”仍然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文化身份,“朝鲜族”族名本身就是朝鲜族对自己种族的一种认可和确定。
由于传统的朝鲜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使朝鲜族成员有了社会遗传性的文化基因,所以他们在与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的交往中,有明显的“民族认异”倾向,他们用“我们”、“朝鲜族”来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
因此,探讨朝鲜族的民族认同,应该从朝鲜族与汉族的关系脉络中去把握,而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民族“根”的概念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朝鲜半岛是朝鲜民族的发源地。
如今,朝鲜民族除朝鲜半岛以外,还有700余万朝鲜人或以居住国“公民”或以朝鲜半岛“侨民”的身份散居于世界各地。
“各跨境民族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国家感情,但由于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历史文化,仍然决定了跨境民族整体的共同性和部分的差异性以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基本特点”[14]。
从地理上看,中国朝鲜族、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朝鲜民族、在日朝鲜人及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构成了跨国界而居、分布地域连成一片的同一民族群体;从文化上看,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民族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从民族特征看,他们在半岛有亲属关系,对朝鲜半岛怀有深厚的感情,有着共同的民族血缘溯源认同。
因此朝鲜民族虽然在各不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但朝鲜民族仍然维持着其固有的共同性,朝鲜族民族认同的基础应该归属于朝鲜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其归结点常常指向民族起源或祖先的认同,这可以看成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留下来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