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光散斑成像的研究进展

激光散斑成像的研究进展

激光散斑成像的研究进展摘要:事实上激光散斑成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是我们平常没有注意而已。

例如在医学方面:利用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肠系膜上微循环血流时空响应特性,此发明一种利用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肠系膜上微循环血流时空响应特性的方法,包括光路和成像系统。

光路由氦氖激光器发出的光束耦合到光纤束形成均匀扩散光束构成;成像系统由带CCD相机的立体显微镜、图像采集卡与图像采集控制软件、信号分析软件构成(1)。

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监测光动力治疗的血管损伤效应,研究表明,通过对血管管径和血流速度的监测,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肿瘤周围血管损伤效应(2)。

在与环境相关的方面:近几年,研究出了一种先进的方法检测环境污染浓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散斑和散斑照相技术的污染扩散非定常瞬时全场浓度测量的新方法。

根据污染烟雾粒子成像、粒子散射、统计光学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了浓度场全场测量的原理和此方法测量的局限性,为进一步设计浓度场测量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3)。

当然激光散斑成像,主要是用在成像方面。

特别是现代、随着照相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散斑成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成像监测时空散斑效应外差探测信号引言:激光散斑技术由来已久,在牛顿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开始被人们认识,那时牛顿就已经认识到“恒星闪烁”而“行星不闪烁”。

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散斑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

是在成像方面,可以利用激光成像技术研究坐骨神经刺激时大老鼠躯体的感觉;在军事方面,有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监测激光散斑时空效应。

激光散斑的基础知识对于激光散斑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研究。

1730年牛顿已经注意到"恒星闪烁"而行星不闪烁,光源发出的光被随机介质散射在空间形成的一种斑纹。

1960年世界出现了激光器,高度相干性的激光照在粗糙表面很容易看到这种图样,散斑携带大量有用信息。

散斑在工程技术方面等各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散斑的理论是统计光学的一部分,与光的相干理论在很多地方相似和相通。

最初人们主要研究如何减弱散斑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散斑携带了大量的光束和光束所通过的物体大量信息。

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应用。

例如用散光的对比度测量物体的粗糙度,利用散斑的动态情况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利用散斑进行光学处理,甚至利用散斑验光等。

最初的激光散斑抓药用于防伪标识。

激光防伪技术包括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标识、加密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标识和激光全息光刻防伪技术三方面。

一、第一代激光防伪技术第一代激光防伪技术是激光模压全息图像防伪标识。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M · J· 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D· 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

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

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

(4)可惜激光散斑防伪在其一开始就有其先天的缺陷。

.仅仅依靠制作技术的保密和控制来防,属于简单观察类防伪技术,其观察点主要是看是否是全息图象,其次是看图案是否符合公布的图案,但普通消费者只有在仔细对比时才可以分辨出两种不同版本的全息标识。

没有防止防伪标识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技术方法。

没有防止附有防伪标识的包装被再次利用的技术方法。

没有防止造假者利用收买、行贿等手段获得防伪标识的技术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激光散斑成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的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医学、环境、摄像等。

激光散斑成像的研究进展医学方面的进展(一)、在医学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脊髓血流。

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一直是脊髓损伤研究中的热点。

目前,常用的研究动物脊髓流动力学的方法存在着空间分辨率不够高或需加入外源性标记物、对脊髓组织有损伤等各种各样的缺陷。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自20 世纪80 年代Brier s 等人提出后逐渐被用于监测人的皮肤、眼底的血流分布等。

最近,Dunn 等[1 ] 利用该技术成功地监测了脑局部缺血和皮层扩展性抑制模型中大鼠脑皮层的血流动态变化。

激光散斑成像作为一种新的区域性流速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在无需扫描的条件下,以较高的空间分辨率(13 μm) 和时间分辨率(25 ms) 活体、动态、非接触地监测血流速度、血管管径和血流量的变化,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多个指标[2 ] 。

本实验探讨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大鼠脊髓正常状态和压迫刺激后脊髓背部表面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的变化,为脊髓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4)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由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 监测大鼠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该系统包括光路和成像系统两部分(图1) 。

光路由氦氖( He2Ne) (λ=632. 8 nm ,3 mW) 激光器发出的光束耦合到直径为8 mm 的光纤束形成;成像系统由带电子耦合器件(CCD) (Pixelfly ,PCO COMPU TER OPTICS) 相机的变焦体视显微镜( SZ6045 TR ,OL YMPUS) 、图像采集卡与图像采集控制软件、信号分析软件构成。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能到达的探测深度大约在500μm~1 mm。

图1 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示意图1. 2. 2 图像采集与处理将制作好的大鼠脊髓模型放在体视显微镜的正下方,调焦,以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大鼠脊髓背部为准。

先用白光照射大鼠脊髓背部,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硬脊膜获得正常大鼠脊髓背部表面血管的白光图,再改用激光,透过硬脊膜,由计算机控制在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刻(0min) 和10 min 分别连续采集20 帧正常脊髓背部表面血管的原始散斑图像,然后保持大鼠位置不动,施行压迫刺激,10 min 后再采集20 帧原始散斑图像。

每帧原始散斑图像大小为640 象素×480 象素,体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5 倍,激光照射区域面积为4. 2 mm ×3. 2 mm ,CCD 曝光时间为20 ms。

(5)用Matlab 6. 1 软件对原始的散斑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散斑衬比图和各时间点的伪彩色血流图,颜色越红代表相应的流速越快。

以0 min 时的伪彩色血流图为基准,各时间点上的伪彩色血流图与它相比较,通过Matlab 6. 1 软件计算,得出正常状态下10 min 时和压迫刺激后10 min 时脊髓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百分数。

(6)研究显示,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动态、活体、非接触地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直观地观察血管形态和血流速度的改变,为研究实性脊髓压迫刺激或损伤前后以及药物干预等条件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确实、可靠的监测手(二)超深低温作用下大鼠脑血流变化的激光散斑成像监测。

这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张丽、李鹏程、倪松林、曾绍群、骆清铭等几人共同完成。

急性严重脑缺血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国内外对急性严重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仍欠完善。

低温脑保护对脑缺血损伤的显著保护作用已被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所证实[1,2]。

(9)低温治疗能够改善脑血循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脑细胞能量代谢。

研究发现大脑温度下降得越低,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和耗氧量越少,脑细胞保护效果越好,可以有效地阻断严重脑缺血性疾病时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过程[3]。

采用将脑组织温度快速降至超深低温(≤16℃)水平、而将全身体温仍维持在正常体温的方法,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脑保护作用,而且可避免全身超深低温治疗后在复温过程中所造成的心肺损害[3]。

但超深低温脑保护的机制尚不清楚,且需要明确超深低温脑保护的时间窗。

临床中既要保证正常生物组织不受超深低温损伤,又需要尽量发挥超深低温的最佳治疗效果,因而超深低温作用时间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流为生物组织供应氧和营养,其动力学变化反映了生物组织代谢与生理功能的状态。

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已成为临床中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

(8)目前在血流的在体检测中,激光多普勒技术[4]已获得广泛应用,但此技术只适合对单根血管的流速进行监测,如要对大面积区域血管的流速进行监测则需加扫描装置,从而限制了成像的时间或空间分辨率;并且这种方法采用透射方式测量血管流速,对待测组织的透明程度要求较高。

近年来Briers 等[5]提出了一种激光散斑成像技术,也称为激光散斑衬比分析技术,无需扫描即可获得区域的血流分布,而且该方法采用反射成像方式测量血流,对血管的透明程度没有要求,因此比已有的方法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目前这种技术已被用于监测皮肤[6]、视网膜眼底的血流变化[7]以及药物作用下大鼠肠系膜上的血流动态变化[8]和刺激坐骨神经下大鼠脑皮层血流动态变化[9]。

(7)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大鼠脑皮层在局部超深低温作用持续时间未超过5 min 时,恒温复温后脑血流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而对超深低温持续作用超过7 min 的情况,恒温复温后脑血流仅恢复至基线值的75%左右。

以上结果提示,超深低温持续时间较短时,低温作用对脑血流调节功能的影响为可逆的,而长时间的超深低温作用则可能对脑血管调节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11)实验结果为确立超深低温脑保护时间窗,进一步研究超深低温脑保护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技术,因具有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为监测超深低温作用时间对脑血流的变化特性提供了有力手段。

(10)(三)、激光散斑用于非正常人眼的检查与校正。

这个研究式由安徽大学物理系的叶柳、石市委共同研究完成的。

他们通过推导毛玻璃以恒定速度的面内运动在成像系统中所产生的激光散斑的统计特性,提出激光散斑运动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对应关系,并给出激光散斑在视力校正中的应用。

一束准直的激光透过毛玻璃后,在其后表面上各点的相位是随机的,根据惠更斯原理,在毛玻璃的后表面上各点可看作是子波源,各子波源在空间中任一点相互叠加,将产生相长或者相消干涉。

由于子波源的相位是随机的,所以在空间各点位置上的强度也是随机的。

结果就形成颗粒状结构随机分布的光斑,称为散斑。

如果毛玻璃在其平面内运动,观察面上的散斑也随之运动,这种散斑称之为动态散斑,动态散斑有两种运动模式。

(12)他们通过推导平行光束在成像系统中的空间- 时间互相关函数,得出观察面上的散斑运动速度公式,进而得出对于近视眼、远视眼等非正常人眼散斑运动的特性,提出校正非正常人眼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