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民族之多,构成之复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
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
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
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
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
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
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
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
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
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
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
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
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1.印度斯坦人 (Hindustanis)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
又译“兴都斯坦人”。
约18050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
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
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
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
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
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
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4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
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
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
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
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
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
后来成书的还有《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在天文、历算、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
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
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
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
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
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
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
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
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
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
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
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
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
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
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2.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言各民族的统称。
属不同人种类型。
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
多信印度教的湿婆教派。
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
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
原有相当高的文化,闻名于世的莫亨觉达罗和哈拉巴文化(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即达罗毗荼人所创造。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
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
目前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发达。
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
他们的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
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泰卢固人 (Telugus)南亚印度民族之一。
又称“安得拉人”,约545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相邻各邦亦有分布。
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
使用泰卢固语,属达罗毗荼语系东南语族,受梵语影响很大,吸收大量梵语词汇。
字母与坎纳拉文近似,系由梵文天城体演化而来。
信仰湿婆教和毗湿奴教混合的印度教;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有人认为泰卢固人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后裔。
公元前3~公元3世纪曾建立安度罗国,有发达的文学艺术。
19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备受严重剥削。
印度独立后,于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泰卢固人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每一种姓又分数以百计的亚种姓。
但种姓界线不如其他地区严格。
实行种姓内婚,允许交表亲,寡妇不许再嫁。
人死后在河边火化,余烬投河。
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种植水稻、烟草、芒果等,部分人从事渔业。
男人喜穿无领肥袖长衫,缠一宽大围裤,包头布,留翅胡;妇女穿纱丽,无论贫富,从头到脚戴满各种首饰,吊一大鼻环,用蕃红花或姜黄把全身染成黄色,有的文身 .4.马拉地人 (Marathis)南亚印度民族之一。
亦称为“马哈拉施特拉人”、“马拉塔人”。
约有5000万人(1980),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
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使用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有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
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喇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
1775~1817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
1960年建邦。
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
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
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
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
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
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
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
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5.泰米尔人 (Tamils)南亚民族之一。
约478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
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
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
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
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
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罗人 ,后来是原始澳大利亚人 ,再后是达罗毗荼人。
最后,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达罗毗荼人。
他们和达罗毗荼人中的祭司结合,形成婆罗门种姓。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
公元前3世纪曾建立焦尔(旧译朱罗)、邦迪耶(旧译潘地亚)、杰尔(旧译其罗)等国。
13世纪入侵斯里兰卡,在其贾夫纳地区建立王国。
14世纪为维查耶纳加尔王国的一部分,17世纪分裂成许多小王国。
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
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
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