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研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意义_沈明泓

积极心理学研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意义_沈明泓

《教学与管理》2010年12月20日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学生时期是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学生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为其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以健康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人际交往是个复杂的活动,再加上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改变而导致人际交往机会缺乏,使得部分学生表现出人际交往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而且还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成为当前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
1.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

人际交往认知过程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正确的人际认知对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作用。

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这使得其在人际交往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引起人际交往障碍。

如,有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人际交往时常常会丧失信心、没有朝气、缺乏勇气、表现出怯懦、自卑;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不屑与人交往,表现出自负。

2.情绪引起的交往障碍
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而不良情绪则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不能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3.交往技能缺乏引起的交往障碍
由于学校教育更多地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业与品德的培养上,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常常由于不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而出现人际交往冲突,影响人际交往的效能。

研究发现,受拒绝的学生通常由于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导致他们不受人欢迎。

如,他们可能打断别人的活动,不能合作游戏,不能坚持与其他学生玩;他们可能喋喋不休地惹人心烦,也可能是退缩的,自己独自玩耍;他们可能是活动过度,有攻击性,不善于解决冲突等。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良好地生活。

因此,积极心理学注重以下三个层面上的研究:一是主观层面上积极认知、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二是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等;三是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总之,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它不仅引领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也为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三、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意义
1.注重学生积极认知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研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意义
筅新疆昌吉学院沈明泓
57
··
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培养学生认知时,一要教会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既要看到事物的有利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不利方面。

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希望、增强信心,始终使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

如,学生发生人际冲突,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冲突不利的一面,冲突给我们身心带来的伤害;也要让其看到有利的一面,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通过自己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不仅能够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也掌握了如何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首先要教会学生会综合地评价他人。

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其次,要发展地看待他人。

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而不应当总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他人。

再次,要客观地评价他人。

在评价他人时,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评价他人。

三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自我评价。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

其次,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主观理解而带来的误差。

再次,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

最后要学会积极悦纳自我。

不仅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还要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

这不仅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还有助于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好地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

2.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积极情绪时应做到: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拥有更多积极情绪的学生,更易看到事件蕴涵的积极意义,更倾向于对事件积极归因;情绪发生后,积极归因又有助于学生的情绪调节。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事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的积极归因予以无条件的支持、鼓励,对消极归因给予恰当的指点、引导。

通过一系列的反馈、强化,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归因倾向。

第二,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学生,往往能更快地从情绪低落状态中恢复过来、产生积极情绪。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认知调节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等。

3.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培养学生交往技能时,一要学会真诚。

“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结交朋友要彼此真诚,同伴相处要坦诚相见,不弄虚作假;二要学习微笑艺术。

笑容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三要学习倾听艺术。

在交往中,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努力掌握别人说话的要点,对别人的说话作出合理的评价;四要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及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五要学习赞美艺术。

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因而在交往中要多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给予真诚的称赞与肯定。

4.创设积极向上的学生人际交往环境
积极心理学注重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注重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

受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在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辅导时,应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学生人际交往环境。

那么,如何创设积极向上的学生人际交往环境呢?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源泉中产生出来。

”因此,教师自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挚热爱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人格的影响下自觉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自觉仿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

不仅如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深入了解把握其个性特征,因人施教,促进全体学生正常的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更自觉地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

二要创设积极的班级心理氛围。

积极的班级心理氛围是学生积极个性品质培养的前提条件。

为了真正营造有助于学生积极个性品质培养的班级心理氛围,就必须正视学生集体问题的复杂性,既要考虑到集体组织的必要的一致性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特色学生群的需要。

以此为原则,教师要重视集体活动中的评价。

在学生集体活动中,教师要拓宽对学生评价的层面,多视角评价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团体合作的必要性,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教育探索,2009(12).
(责任编辑关燕云)
沈明泓:积极心理学研究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意义58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