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王(教学案例)

老王(教学案例)

《老王》教学案例《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的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底层的光芒”。

笔者认为,比起人教版以“对弱者的关爱”来,“底层的光芒”更能体现出老王的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不幸者的善良。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本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情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以善良去体察善良,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关注身边的人。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我指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在执教杨绛先生散文《老王》这一课时,许多教师都按照教参上的说法,将这一课的主旨仅仅归结为对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物“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天性”的颂歌。

不可否认的是作品的确反映了这个主题,这是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轻而易举地读到的东西。

但如果将作品的主旨完全归结如此,我认为违背了作者的写作初衷,甚至可以说将作者看得太浅薄了。

其实,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人物的颂歌,但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

这主要从文章所叙的“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和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最后一段很重要,杨绛做过改动,即“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原文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理解了这句话就理解了作者的心情,理解了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在我看来,理解这篇文的重点就在于理解“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的含义,真正体会到老王和作者从现实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完全不对等,把握住这个基本点,才能真正体会到“愧怍”的真正含义,从而感悟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伊始,我请学生和我一起欣赏了一首时下颇为流行的诗《你见或者不见我》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在听完配乐朗诵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这是现在非常有名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首诗里的主人公也许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凡夫俗子,没有香车豪宅,没有声名远播。

但是,他依然在为他的某个梦想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也许那个梦想离他还很遥远,但这并不妨碍追逐。

这也许是对凡人最美的赞歌之一。

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令我们关注明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令我们关注伟人;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不起眼的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的普通人。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

”二、预习检测由学生关注的流行诗歌开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之后,我请两位学生以“我是老王”为题进行了口头作文展示,通过这种形式检查了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程度,也增加了同学们对于文章主人公的熟悉度。

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大家很快找出了老王的特点“三独:独居、独眼、独干三破:破车破相破屋”接着,我请同学们找出老王的不幸到底有几点,大家纷纷举手发言。

一些同学发言尤为精彩:生1:更深的不幸,还有“穷人的尊严”不被尊重。

你看:“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恰值恶的年代,世态炎凉,人性沦丧。

老王周围,充斥的是缺乏同情、怜悯之心的人。

他们把眼瞎作为嘲讽、戏谑老王的一个凭借,断言老王年轻时候不老实。

“不老实”在汉语中是个表意丰富的词语:偷鸡摸狗、生活作风有问题都可以说成“不老实”,更何况“老光棍”一词就更使“不老实”的意义固定了。

这无疑,在老王精神的疮面上,又无情撒了大把盐。

而背负着多重不幸的老王,最终只能如蝼蚁般,在世人的排斥和漠视中,凄凉死去。

生2: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任何人死后,都要带着洁净的身体去拥抱他所向往的天堂。

但老王死的时候,居然被扔到了沟里,污秽不堪,生得如此狼狈,死得又是如此屈辱!试想,老王的一生,又怎该一个“不幸”了得呵!也或许,正是因为太苦太孤,活着的老王,对自世问的一点点温情才如此珍惜,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临死前,还惦记给作者夫妇送去鸡蛋和香油的原因。

”师: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

一般而言,这些不幸的人往往对社会对他人会存在着某种敌视,老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三、合作探究在课文初探后,学生已经对“老王”这个人物已经初步了解,在之后的合作探究阶段,我设计了下列的问题:杨绛先生和他的丈夫钱钟书先生都是文坛的巨擘。

不管是在顺境中还是在你逆境里,他们都保持着独立而又单纯的精神追求,不为所动。

而与老王这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人士交往中,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这其中有包含着双方的怎样的情感呢?下面的时间就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找出一些具体的故事。

请简述一下在老王和作者一家的交往中,彼此分别为对方做了些什么?从中你能体会到彼此对对方的情感是怎样的?师:“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

(巴尔扎克)由此可引出另一关键信息:善良。

往往,越是不幸的背景,映射出的人性光芒,便会越夺目。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

当别人都“组织”起来,独他被拒在“组织”门外的时候,他并不曾怨社会,怪政府,而只足怪自己“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这样一个宽容、憨厚、善良而毫无怨言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

在“加高三轮平板”部分,“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他怕乘车者掉下去,这是他的安全措施,尽管这一措施很可笑。

但也正因为它的可笑、傻,我们才更可以看出老王心地的善良。

不幸的老王,是善良的。

这种善,更集中闪耀在他同杨绛一家的交往中。

生1:老王因为给人家送冰,所以顺带给作者一家送冰,这样可以“车费减半”;生2:在“文革”中,作者一家被打成“黑五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

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尤其足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问候,其中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

老王对杨绛一家的热心与帮助是掏心窝子的,是对他们的真正的怜悯与崇敬,是勇敢的,是不期待得到回报的;生3: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并不忘,于是临终前,挣扎着把他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

“不幸老王”却能给人带来“幸运”。

师:无疑,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老王这个可怜人身上的可敬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幸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自然而然的人性的光辉!一如“老王”这个卑微的称呼一样,其身份也是卑微的。

(多媒体展示)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杨绛先生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师:当然,在老王的善良中,也时时跳动着杨先生的善良。

大家能不能找一些具体的例子呢?生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陪老王说闲话;问老王的家在哪里;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担心老王靠一个老主顾,能否维持生活师: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杨先生善良的心,甚至杨先生的这种善良和同情,还延伸到她女儿(钱瑷)那里去了,为了老王的夜盲症,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读到这句,老师特别感动,我也想试试(分别运用增字法读“我对女儿说”与减字法读“给他吃鱼肝油”),请同学们比较,这样处理与原文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生2:删去了“大瓶”就不能突出女儿对老王的关心程度,多了“对”意思就变成“我”对老王的关爱,文意就全改了。

师:你的分析,相信同学们都听得很清楚了。

运用增减字法是赏析语句的有效方法之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尝试。

谁还有另外的发现?生3::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并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足同样坚守着“人性之善”的道德准则,坚守眷人道主义精神,给予老王以尊重、平等与理解。

以善良体察善良,用温暖回馈温暖。

这善里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这善里有悲悯情怀的光照。

虽然,因着扭曲时代的禁钢,杨绛无法大胆而畅快地施予爱和悲悯,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仍不难捕捉到,那压抑在情感底层的澎湃激流。

三、精讲点拨在二次深入挖掘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更深入得了解,此时,我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既然杨先生一家都是这么善良而具有悲悯情怀的人,对老王那么好,为什么说这么一个善良而具悲悯情怀的人,对老王那么好,为什么最后还要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她的愧疚从何而来?在让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文本之后,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了下图“愧怍”的原因(学生找细节)当深入挖掘的情感付出的不对等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也就不再困难了。

四、拓展延伸之后的拓展延伸阶段,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本身,而是将“旭日阳刚”、“大眼女孩”“魏敏芝”等人的今昔对比照展示给了同学们,并说道:如今,老王生活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因各种原因相对不幸的人们,或者说还有弱势的群体,他们可能没有老王那么苦,也可能没有老王那样能发出充满人性的光辉,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面对灾难,他们依然慷慨解囊。

面对理想,他们艰难追逐,虽然路坎坷且漫长,但是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当看到了同学们颇为动容的眼神后,我紧接着说那么,请大家考虑一下,在生活中,面对我们身边的“老王”,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方式来对待他们呢?提问刚刚发出,同学们便开始踊跃举手发表见解。

不知不觉,一堂课就在大家的讨论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老王》讲完了,按照我的教学设想讲完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