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2012阳江市社区学校地震演练_高清
导课:我们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大自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有时也会带来深重灾难。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避震,防震知识呢?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
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由学生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展示出今天的学习计划
第一部分,世界及中国地震带的主要分布
由学生自助探究,读图析图。
最后有两名学生去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不仅毗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而且又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所以说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
的国家。
过度..........
那么大家又对地震知识了解多少呢?
同学们,认真研读学案并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理解有关地震的术语名词。
(接力赛)
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生:震源
生:震源深度
生:震中
生:震中距.........
过度 ........
大家知道吗?全球每年大概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感觉不到了,极少数破坏性较大。
那么我们怎么衡量一次地震能量的大小呢?对…..是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的。
那他们怎么区分呢?你们可以讨论讨论。
看看谁的表达更明确。
(随机提问)
生:讨论......
过度..............
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面对地震,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生:阅读汶川地震实例材料。
分角色写出防震,避震措施。
记者采访:政府官员
记者采访:社会人士
记者采访:学校领导
记者总结:嗯,我的采访结束。
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不同部门在灾害来临时所采取的防震,避震方式不同。
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灾害中让我们尽可能的减少灾害损失。
好谢谢
过度 ........
面对地震,我们个人应该做什么呢?
对地震,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做出预报。
长期的观察研究表明,地震前会出现一些前兆。
能够提醒人们提高警惕。
师:那你对地震前兆了解多少呢?我们一会会派出一名小记者,进行采访哦。
校园记者:
生:.....
校园记者:嗯,通过采访,知道了同学们对地震前兆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做出正确判断。
好谢谢。
师:知道的还真不少。
当地震真的发生时,我们又在教室里上课。
这时,我们应该怎们科学避震呢?我们来一次实战演练。
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做好准备
师:拉响警报
生:迅速躲避书桌及墙角
师:随机采访
过度
师:带领学生找出家庭活命三角区
师:播放地震自救和互救视频,让学生看后反思。
并能说出视频中主要环节
生:讨论总结
过度.....
当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会在第一时间指导受灾应急预案,我们人民子弟兵,也会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进行抢救。
期间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瞬间。
让我们铭记这一刻,铭记希望。
这是本节课小结内容
请同学们把本节课学习、体验到的知识制成防震避灾手抄报,到你所居住的社区进行义务宣传和讲解,提高广大居民防震避灾的意识和应对地震的技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学说。
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中国的地形地貌的知识,就不难理解我国的地震灾害频发。
在课堂上借助视频教学,简单易学,形象化且容易接受。
对于地震的成因,将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学生更容易接受。
【效果分析】
本节课本着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
通过借助科技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
讲解可能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视频具有易学易懂的特点。
学生容易掌握和运用。
听过实际模拟演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面对地震发生时应对措施。
感觉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根据2017新课标要求学习。
旨在通过对地震灾害的了解,认识,能够达到防灾,避灾的目的。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中的地震灾害分布,成因。
本节课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以前只是零散的出现在教材中,现在集中讲解。
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
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防灾避灾的措施。
【测评练习】
汶川地震发生前,当地群众对于地震的警惕性较低,没有了解地震来临时的应急避震和逃生方法。
当地政府应急预案还停留在书面上,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震后汶川以及附近诸县城建筑几乎都化作废墟,特别是一些学校。
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亡数量特别多。
地震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民间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2008年6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建对口支援方案》,从而加快灾区灾后恢复重建。
结合汶川地震实例,作为政府部门、社会人士、学校领导应该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假如你是社会人士:
假如你是学校领导:
【课后反思】
1.教学流程:视频导入——观看地震模拟演练,学生易学掌握
2.精彩的瞬间:结合地震模拟演练,学生能够在观看后学习和模仿,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3.不足:学生在躲避过程中,躲到了门口。
门窗是地震发生时的死亡线时候。
个别学生掌握不是很清晰
4.出乎你意料的事:有学生在回答地震灾害时候,能够明确说出地震云等知识。
说明课下用功夫预习了
5.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把未曾处理好的细节,再想想,处理好。
6.通过提问和模拟演练,学生内容的掌握很好。
情感和方法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多持肯定态度,但是细节还有不足。
【课标分析】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和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了解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说明地震成灾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地震成灾及防灾,避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震体验,避灾疏散演练等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