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含义:(1)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2)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3)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2)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3)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4)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5)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其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着重于自然属性,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着重于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着重于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着重于科技属性,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共同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公平性原则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
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
(二)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共同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
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因此,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的模式中去。
对于任何国家,这种战略的转变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重大决策,政府是推进这种转变的首要社会力量。
纳入重大决策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建立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大立法和执法运用经济手段扩大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涉及到各行各业,必须各部门共同努力,例如: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治理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的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转变消费模式。
和谐社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2、造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
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 .210C,年均降水量347 .9毫米,比1981一1990年的378 .6毫米减少30.7毫米。
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
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20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
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
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量锐减;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第三章1、水资源的含义是什么?水资源的含义:水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既简单又复杂,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能运动、可转化,其利用又受到技术、社会、环境条件的约束。
广义:地球上一切水体及水的其他存在形式。
(储存)狭义:平均每年可以合理得到补充和使用的淡水量(循环)工程:在上述可恢复的淡水中,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那部分水量。
(运动)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2)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3)河川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明显;(4)径流的年内变化随补给来源的不同而变化。
2、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水资源问题是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西部水资源现状直接影响着东部和全国的环境安全。
一方面,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悬河、悬湖增多,调蓄洪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洪涝灾害:另一方面,黄河上游水生态平衡失调,江间断流,直接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现今中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迫切需要组织各有关学科的科技力量,进一步研究探讨水资源发展的新战略。
西部地区地势高亢井拥有一定的水源补给,使之尤其是青藏高原成为亚欧大陆最大的河流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
西部地区地表水资源达1518亿众方米,占全国的56%,渝、川、滇、藏、桂五省市自治区地表水资源共达12695亿立方米,占西部的84%;而陕、甘、宁、青、新、蒙六省区仅有2492亿立方米,只占16%,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十分严重。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除陕西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五省区全部远远低于令国平均水平;年径流量更是如此,六省区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宁夏平均产水模数仅为1.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是西部最为缺水的省份。
相反,西南地区除西藏年降水量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省市区全部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年径流量也是如此,西南六省市全部高于全国平均径流深度。
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平衡。
西部地区水能理论蕴藏量达64156.5万千瓦,可开发量达34257千瓦,分别占全国的95%和90.4%,是全国得天独厚的富水能区。
但其中,蕴藏量和开发量的85%以上分布于西南和广西,西北和内蒙古则不足15%,地区分布更不平衡。
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较大,约占西部的62%,耕地面积稍高于西南区,约占西部的53%,水资源量则远远低于西南区,约占西部的18%(表2-13、图2-6)。
但由于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仅占西部的33%,因此,西北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按耕地面积和土地面积平均,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图2-7),西北地区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1864.1立方米/平方千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约低了58.7个百分点。
单位土地面积占有水资源量西北地区更低,不到全国的24%。
西北重点地区平均缺水率达到8.7%,关中地区缺水形势最为严峻,新疆地区次之。
第四章1、土地荒漠化的定义是什么?按1994年《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生物生产力衰减等。
目前,我国无论是荒漠化还是沙化都呈蔓延、扩展和加重趋势。
趋势恶化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荒漠化土地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