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如香港公园坐落在大银行林立的商业核心地区,不仅舒缓了高楼建筑群的紧张气氛,更为该区 的避灾绿地,设有花园广场、雕塑广场等大面积空间绿地,出入口很清晰,与消防局及体育馆紧邻, 唯一不足的是缺少临时救援直升机使用的场地。
台湾 台湾自然灾害频繁,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尤其是台北市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灾害防救体系。 台北市公园根据功能、位置及使用对象分为自然公园、区域公园、综合公园、河滨公园、邻里公园五 类。台北市2001年的人口统计共约263万余人,而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公园的总面积约为504公顷,若 发生灾害,人均可分配的避难空间面积约为1.91平方米,而老旧社区多、居住密度高的大同区人均避 难空间面积仅为0.32平方米,地处市郊的北投区却为7.86平方米,与日本的2平方米/人的避难空间标 准对照,台北市仅南港区、中山区、北投区超过此指标。 台湾公园绿地防灾据点设计标准:避难广场(按每人1~2平方米为安全需求面积);出入口设置 (确保其双向性、出入口有效宽度在P(避难人数)/1 800、原则上不设计墙,可采用可拆卸式设计或 栽植防火林带代替);配置与避难广场及防灾据点外围宽度10米以上的防灾绿带;台北市面积较大 且周临医院、消防、警政的公园(广场)作为主要防灾公园,如青年公园、二二八和平公园、大安公 园、玉泉公园、新生公园、民权公园、大湖公园、市府广场、南港公园、景华公园、士林官邸、北投公 园等。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 摘 要 美国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较完备的防灾绿地系统,日
本防灾公园体系也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发展 迅速,相关规划政策、措施也在逐步完善。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 例,并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高密度特点,对国内外几个典型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情况总结归纳,以期为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提供借鉴。
Concern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5.
惠光秀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生态学硕士。
专题预告·欢迎投稿 园林人才培养 荷花
学,2006(3):452-453. [ 5 ] 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 6 ] 陈刚.从阪神大地震看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J].中国园林,1996(4):59-61. [ 7 ] 艾伦·泰特著.周玉鹏,等译.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8 ] Ann Forsyth,Laura Musacchio.Designing Small Parks——A Manual Address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参考文献: [ 1 ] 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 2 ] 郭美锋,刘晓明.构建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对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
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23. [ 3 ] 许浩.日本东京都绿地分析及其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5(6):27-30. [ 4 ] 陈亮明,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灾绿地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
香港 香港以1 0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负载着700万人口,大厦林立,曾发生过台风、暴雨、火灾、 疫病等大型灾害。香港寸土寸金,很难建一片专门的避灾绿地,城市绿地、公园作为防灾避灾重要的
39 >2012年第5期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国内外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美国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 1871年芝加哥火灾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防灾绿地系统,以绿地的开敞空间来 分隔原先连成一片的市区,以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美国景观设计师奥姆斯 特德(Olmsted)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杰克逊 公园和华盛顿公园的绿道,并用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 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起到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 来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防止火灾蔓延。这种提高 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 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 我国现有的防灾公园大都是在原有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一定程度上未达到规范性、系统性 和科学性。北京防灾公园建设较国内其它城市开展较早。2003年10月建成第一个明确为应急避难 场所的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公园长4.8公里、南北宽160米,可为25万居民提供生命保 障,园内设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直升飞机坪等11种应急避 难功能。截止2008年5月,北街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9处,可容纳200多万人,但对于拥有近1 600万 人口的大型城市来说,防灾公园的数量明显不够。
我国防灾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防灾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资金保障不足;防灾公园建 设个体化,布局不平衡,未形成层级合理的防灾公园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防灾类型单一,综合利用率不 高;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防灾公园宣传力度不够,居民防灾意识薄弱。 针对我国防灾公园建设中的不足,建议:健全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防灾公园体系,加强避难救 援设施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避难演习。
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地震遗址(张庆费 摄)
被誉为“度假之城”的明尼阿波利斯,是环保城市的典范,也建成了明尼阿波利斯公园体系 (Minneapolis Park System)。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十大绿化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吸取1871年芝加哥火 灾经验教训,建设61~91米宽的林荫路延缓街区火势蔓延,给消防人员争取灭火的宝贵时机。通过 公园系统隔断原来连接成片的城市,形成抗灾性能较高的街区结构,同时具有休闲和美化环境的 功能。
40
> 2012年第5期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国内外防灾绿地规划比较 芝加哥公园绿地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割原本连在一起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明尼阿波利斯通过公 园系统隔断原来连接成片的城市,形成抗灾性能较高的街区结构;东京地区防灾规划所指定的172处避难场所中 的44处为都立公园,形成了防灾网络绿地系统,而且还建成了日本第一个成为国营防灾公园的东京临海广域防灾 公园;神户(兵库县)以多中心、网络化城市圈的形成为目标,把推进广域防灾据点建设、广域防灾带建设、地区防 灾据点建设、防灾绿化等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台湾以近邻公园、广场等点状的户外场所,河川以及河畔公园、公 园道路等线状的户外场所,综合公园、运动公园等大规模的公园有机地结合配置规划调整公园绿地体系;北京在 保持《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的基本结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分析以及现已 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绿环、多中心点、多通道”的公园绿地网络拓扑布局结构进行规划。 总之,将城市公园绿地按级分类(一级、二级避灾据点、避难通道、救灾通道)各司其能、通过绿道互相连通, 并增设相关防灾避灾设施,结合园林植物所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形成人口、建筑密度与人均避灾面积相对均衡 的防灾公园绿地体系,可显著提高城市防灾避灾能力。
防灾公园概念及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是以防止和减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为目的、具 备防灾功能和减灾设施的公共绿地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也是满足市民休闲娱乐 及防灾减灾需求的城市公园。 当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防灾公园可作为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 和安全保障,可为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活动场所,同时也为指导救灾、物资运 输的指挥中心,平时是开展救灾演习和减灾知识教育的基地。
“柔性”空间意义重大。公园设有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出入口,使避难者很容易从入口以外的地方 进入公园,增大防灾公园的周界及与外部接触的轮廓线,以增加灾难发生时大量市民逃入避灾公 园的机会。
尽可能与城中的绿化带连接,增强绿地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但有更好的景观连续性, 也维持生 态系统的完整性,亦可增强各防灾绿地的联系性;防灾公园内外设有≥8~12米的道路,不但能够隔 开建筑和避灾用地,同时作为缓冲大量市民逃入避灾绿地的缓冲带;防灾公园设防火安全带,配置 一些防火植物;建设应急直升机场地。
201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 系,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日本东京和神户 日本是地震灾害多发国,有丰富的灾后避难疏散经验,且把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推 进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形成与日趋成熟。日本公园分城市公园、自然公园以及其它公园三类。东 京共有6 500余处城市公园、3 500多处其它公园,规定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均要求具备防灾和避难 能力,其它公园也有一定的防灾能力,这些防灾公园附近都设有详细的指路牌,画出附近的避难通 道,并且标出避难场所的级别。1995年阪神大地震在神户引发了176起火灾,蔓延面积达65.85公顷, 烧毁房屋7 377间,市内1 250处大大小小公园绿地在救灾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日本防灾公园划分为六种类型: (1)广域防灾据点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50公顷),当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进行 急救、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据点的城市公园。 (2)广域避难场地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10公顷),当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收容 附近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的场所。 (3)紧急避难场地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1公顷),大地震、火灾发生时,供作临时避难的城 市公园。 (4)避难道路功能的城市绿地(宽≥10米),通往广域避难场地或其它安全场所的避难绿道。 (5)隔离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及其邻近市区的缓冲绿地,以防灾为主要目的。 (6)邻近的有防灾活动据点功能的公园(面积≥500平方米),就近防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