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

文章通过对昆曲的旅游价值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目前昆曲旅游开发中的困境所在,在市场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昆曲旅游开发的完整路径。

关键词:昆曲旅游价值困境开发路径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1-03一、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涵盖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于它的“非物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形式多样性、无形性,传承的比平衡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性等的特征。

当今不少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和消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教授曾经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

”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

其中,仅有四项是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而中国昆曲则居四项之首。

从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二、昆曲开发的旅游价值昆曲的形成源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中国昆曲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典范”。

昆曲旅游开发的意义影响深远。

1.提升旅游地的文化氛围,调和游客们的身心。

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旅游地开发昆曲,能使旅游地散发文化的气息,形成当地特有的昆曲文化氛围。

同样,昆曲的声腔舒缓、婉转、细腻、轻悠……在度曲时,只有保持心情平和才能入境,“闲雅整肃,清俊温润”,因而人们认为“度曲所以调和身心”。

昆曲幽静、安宁、温润等的品格使人忘却烦恼,去人之狂躁,净化人之心灵。

2.向游客们传播、扩散历史文化知识。

昆曲作为一种审美性娱乐并不停留于感官享受,还会对受众心灵境界的提升,道德理念的塑造以及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和培育产生深深的影响。

它承载的历史知识、时代信息和思想观念非常丰富,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远不止娱乐。

在许多昆曲作品中所持的观点多为“合世情,关风化”,即那些“褒忠扬孝”、“勉人为善去恶,济世之良剂”等,如《一捧雪》宣扬忠正、浩气;《翡翠园》寓劝善之意;《琵琶》赞扬女性孝敬公婆,自我牺牲;《十五贯》中对重视人民、进行实地研究的清官况钟热情歌颂等。

同样,许多昆剧的内容也是对历史故事、文本及时务政事信息传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窦娥冤》《牡丹亭》、《鸣凤记》等。

这些表演将历史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以一种听、看、体味的形式来深入地体验历史文化中的韵味,从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目前昆曲旅游开发中的困境分析1.昆曲院团经营困难。

主要体现在编剧人才缺乏,目前昆曲院团在职的编剧人才寥寥无几,无力担负起剧院团一度创作的重任,从而导致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无米下炊,传统剧没人整理改编,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剧目严重流失,昆曲艺术在长达200年的辉煌期间,从清末时经常上演的剧目有800余出,到目前青年演员真正经常性上演的剧目也只有十余出;昆曲院团经费不足,由于昆曲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等诸多因素,各昆曲院团经费大多都入不敷出;昆曲生源匮乏日益成为制约着昆曲艺术继承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缺乏昆曲的演出剧场,全国7个昆曲院团都没有一个较理想的演出剧场,减少演出次数使昆曲的传播途径大为缩减。

2.昆曲的表演形式及内容不符合大众需求。

戏剧的本质在于表演,但是随着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表演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目前,昆曲的表演形式过去单一,缺少现代化因素,如其程序式的表演、缓慢的板腔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调等,这些都与当代观众的需求拉开了很长的距离。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面对各方的压力,很难能沉下心来好好欣赏昆曲。

同时现在的娱乐方式多元化,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冲击,相比之下人们更难接受昆曲的表演形式。

3.昆曲文化宣传途径的缺失。

由于受大众观念、经费投入和专业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昆曲的宣传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

多数人对昆曲并不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由此看出,其宣传并不深入。

同样,知道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的人也少之又少。

可想而知,其在宣传此事上并不到位。

4.昆曲表演与游客间互动性不强。

在许多的旅游景点及昆曲博物馆中,昆曲表演只是单纯的演员表演,观众们听取,这样两者之间缺乏沟通。

而对于许多的游客来说,昆曲比较乏味,很多只听一会就离场,再加上其形式的传统,对游客们的吸引就大打折扣。

而且很多游客一天的行程会安排几处景点,这样就使他们无暇顾及昆曲表演,两者间就更缺乏互动。

5.昆曲的旅游市场不够成熟。

昆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从当代昆曲的旅游市场形势看来,很多人并没有确立及深入挖掘昆曲的市场价值。

而昆曲作为戏曲的一种,由于其本身的制约,在市场化进程中开拓一条发展之路十分不易。

现在大部分的昆曲院团还是靠国家政策扶持生存,未能真正适应市场化发展。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热衷于昆曲的人并不多,其缺乏观众;现所拥有的有关昆曲的旅游产品也不多,其缺乏自身的商品市场。

从这可以看出其市场发展并不成熟。

四、昆曲旅游开发的路径1.昆曲艺术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

(1)昆曲与古镇资源的相互借力。

巴城、千灯两镇是昆曲的发源地,每年一届的“旅游文化艺术节”中昆曲都是其中最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到处洋溢着传统艺术的芳香。

而在周庄古镇“游周庄古镇,赏昆曲艺术”成为古镇形象宣传的最响亮“卖点”,虽然周庄不是昆曲的发源地,但周庄却有一座常年表演昆曲的古戏台。

古戏台两侧厢房有“昆曲折子戏模型馆”、“戏曲脸谱馆”、“昆曲穿戴馆”等不同的展馆。

古戏台虽不临水,但观众可在“玉茗堂”戏楼中边品茶,边观看古戏台上演绎的世态人情。

古戏台柱子上的楹联写道:“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这上下联,分别用“二千”和“六百”这类“准商业化”的词汇,将“中国第一水乡”和“百戏之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2)昆曲与古建筑的相得益彰。

北京皇家粮仓所在的南新仓是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基础上建造的,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历史仓廒建筑群;昆曲《牡丹亭》是最能体现昆曲精致的一部剧目,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

而在这座皇家粮仓中上演昆剧《牡丹亭》,二者的绝佳组合使这座埋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古建筑再一次焕发其令人折服的大气王者风范。

600年皇家粮仓和700年昆曲的结合,可谓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交融。

皇家粮仓版《牡丹亭》以复归昆曲肇始状态的理念在500平米简约时空中,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极致景观。

明代的惊情迷梦以一种朦胧的意境,复生于京城皇家粮仓别致的剧场。

(3)昆曲与园林艺术的水乳交融。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

”这两句话则道出了昆曲与园林的结合是天作之合。

在园林中,其园林意境与昆曲的曲境是相互依存的,如拙政园的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网师园的濯纓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在现有旅游线路中,参观园林的同时会安排昆曲表演,让人们在园林中听取昆曲,给人以一种意境美的享受。

如:苏州网师园中夜花园的昆曲表演,其中安排有昆剧、昆曲、苏州评弹、笛箫独奏、古筝独奏、民乐合奏、舞蹈等8个精心编排的优秀传统节目,让游客陶醉在了彩灯旖旎的古典园林里。

夜游网师园已成为苏州市经典旅游产品之一,古典园林艺术和地方戏曲文化相结合,为游客带来时空交错和穿越回归的美妙感觉。

(4)昆曲与茶馆的的相映成趣。

幽暗清淡的灯影,丝丝幽咽的箫声,轻摆如柳的姿态,拖曳着长而轻柔的水袖,眼神顾盼,低吟浅唱……优美的昆曲表演场景出现在苏州山塘街上,让人有种如痴如梦的感觉。

首家还原旧时堂会风格的昆曲茶馆亮相山塘街,古色古香的店堂,古朴典雅的摆设,台上是莺声婉转,笛声悠扬,台下是低语品茗,啧啧称赞,曲高和寡的昆曲首度走进了喝茶聊天的茶楼。

昆曲与茶馆的结合给山塘街这一旅游地添加了不少的文化气息。

茶馆不再仅仅是喝茶的场所,更是散播昆曲文化的一个平台。

2.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的体系健全。

首先要加强对昆曲人才的培养的重视,俗话说:“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培养一个优秀的昆曲人才,至少要十年功夫。

因此,培养昆曲人才,要从源头抓起。

在昆曲人才的教育上采取双轨制:让昆曲进学校,借鉴京剧从娃娃抓起的办法,从小培养青年人对昆曲的爱好,同时紧密地依托昆剧团的老师进行培养。

昆曲剧院也可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还可以以抢救、排练一批昆曲名剧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引进优秀人才。

以小而特、精、专的特色,提高教育层次,重点培养昆曲表演、策划、音舞、研究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建设昆曲人才培养基地。

要培养新一代的昆曲演员,最要紧的是多给他们演出的机会,给他们表演的舞台,从而让他们能被观众认可。

只有让他们有了更多表演机会,才能给他们更多灵感创作出新的昆曲作品。

3.扩大昆曲艺术的传播途径。

(1)昆曲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在以舞台为中心的基石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立体化的传播媒介,引导信息立体化。

只有对昆曲的相关信息进行延伸、扩展、深化,才能使信息传播具有深度、立体感,从而逐步赢得观众。

昆曲要进一步进入旅游市场,一定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明星效应进行包装: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昆曲元素,如偶像歌手王力宏的《在梅边》。

还可以将昆曲融入服装设计,如华裔时装设计师谭燕玉的新一季时装作品于,2011年2月12日亮相于纽约曼哈顿林肯中心的2011秋冬季时装周舞台。

她大胆采用昆曲服装的华丽图案和鲜艳色彩融入作品中,围绕“两重性”展开,在新与旧、古老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点,向世界展示设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昆曲文化。

(2)利用昆曲博物馆进行实物展示。

有关昆曲的博物馆最有名的应属坐落于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古城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历史街区的中国昆曲博物馆,经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立项批准,于2003年11月正式挂牌对外开放。

它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为宗旨,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