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与指挥》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总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先修课程: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性质:
合唱作为一种演唱形式是由群众歌唱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其特点是演唱中各个声部担负着不完全相同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合唱艺术的性质是众多合唱队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一种集体表演形式,与其它声乐形式相比,它具有更高更强的表现力和可塑性,因此合唱艺术在大学校园里逐渐成为了一门最活跃、最具广泛的音乐艺术实践课。
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以合唱歌曲完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教学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歌唱能力以及舞台表演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合唱中声部的相互均衡的歌唱方法,并学会分析作品,掌握基本的指挥手势,并在今后的合唱歌咏活动中,有所发挥,有所创造,使他们音乐知识、音
乐审美能力、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科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合唱与指挥课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多声部听觉能力、演唱能力、音乐鉴赏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反映能力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多种不同风格、不同情绪、不同内容的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和指挥方法以及对合唱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手法,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章合唱概论(10学时)第一节起源与发展(2学时)第二节合唱在中国(1学时)第三节合唱的种类(1学时)
第四节合唱四个声部的特点及要求(2学时)
第五节合唱的特点及组合类型(2学时)
第六节合唱中的统一与协调(2学时)
第二章合唱的训练(8学时)
第一节发声练习,及气息的运用(2学时)
第二节《送别》(2学时)
第三节《咱们工人有力量》(2学时)
第四节《呼铁人之歌》(2学时)
第三章指挥基础(6学时)
第一节指挥的分类(1学时)
第二节指挥的素质与仪表(1学时)
第三节指挥的基本图式及左、右手分工(2学时)
第四节指挥的排练艺术(2学时)
第四章指挥及排练(12学时)
第一节《游击队之歌》(4学时)
第二节《在太行山上》(4学时)
第三节《茉莉花》(2学时)
第四节《四海》(2时)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合唱与指挥法这门课专业性强,要求在开设此课程前,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如乐理、和声、作曲法等,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视谱能力和非常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很好的音乐记忆力。
如在进行发声训练中,它牵涉到声乐学、音响学、物理学、色彩学等等。
在排练合唱作品时,它牵涉到乐理、视唱练耳、文学、曲式作品分析、和声学等相关学科,而指挥技能技法它又牵涉到人体学、心理学等。
六、教材及参考书
1.《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编者:文思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出版
2.《新编合唱学》—作者:马革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
3.《合唱手册》—编者:孙从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出版
4.《西方合唱艺术纵览》—韩斌编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