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革命、尤其是革 命武装的领导权。
第三篇章
三、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1、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最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47万
淮海 1948.11 中原解放军 战役 —1949.1 华东解放军 平津 1948.11 东北解放军 战役 —1949.1 华北解放军
55万 52万
基本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 和中原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的 原因是什么?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正确 战略决策;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4)战略决战: ①条件: ②结果: (5)渡江战役:
陕北
战略反攻: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晋冀鲁豫 解放军 刘邓大军 华东 解 放军 陈粟大军 胶 东
西北 解 放军
陈谢兵团 豫 陕 鄂
豫 皖 苏 大别山
战略决战
战役 起至 名称 时间 辽沈 1948.9 战役 —11 参战 歼灭和改 历史 编敌人数 部队 作用 东北解放军 完全解放了东 北全境
长征的胜利
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10)
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3、西安事变:
(1)时间、人物: (2)原因: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3)结果: 和平解决(中共方针)
(2)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及关系: 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
相互配合
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地位变化: ①抗战初中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 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抗日 战场。
(3)国共合作抗战:
①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大的会战 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相持阶段: 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反“扫荡”
结合所学地理知 识,思考各红色 根据地建立在这 些地区的原因。
蒋介石的反应如何?
大围剿
中国的农村有相 对的独立性,可 以不完全依赖城 市而存在;这些 地区远离大城市, 敌人统治力量相 对薄弱;北伐的 影响,有群众基 础。
2、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1)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 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③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原因 (2)概况: ①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②《八一宣言》: ③胜利结束:1935.10 1936.10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 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③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 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与中国共产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
1919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 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 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1、党的成立时期:1921——1923 2、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1——1927年 3、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第二篇章
二、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必要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教训
可能性:①中共:
②孙中山:
③共产国际: (2)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 (3)意义:
2、国民大革命: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概况: ①反帝斗争: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②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编建国民革命军 ③高潮:北伐战争 (3)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 失败 标志: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义和封建势力以深重的打击。 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从 根本上说是失败的
(4)抗战胜利:
① 时间: ②历史意义:
探究: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①根本原因: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 族抗战 ②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④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海 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⑤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第五篇章 解放战争 1946-1949
(4)意义: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 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 的基础。
第四篇章
四、抗日战争
1937.7.7—1945.8.15
1、日本侵华
(1)全面侵华:标志
(2)侵华罪行:
2、中国的抗战: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 《八一宣言》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1937.9.22
④1937.9.23 标志着
探究: 国民革命(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有何教训?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划分国民党“右派”和“左派”的标志是以 “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 共合作作为分水岭”。) 主观:中共缺乏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 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 武装的领导权。
失败 原因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从城 市转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4)井冈山道路:
①含义:
②指导思想:
③实践: ④意义: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 命道路。 ⑤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决定的。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 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 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 ②政协会议:
(3)国民党专制独裁:
①制造惨案: ②六届二中全会: ③破坏政协决议,加紧内战部署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 (2)战略防御:①粉碎全面进攻
②粉碎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的转折点
第一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1923)
1、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 (1)阶级基础:
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中共一大
(1)时间:1921.7.23 (2)地点:上海法租界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内容: ①纲领:党的名称、党的性质、党的奋斗目标 ②机构: 中央局 (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出现 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
(1)时间: (2)革命纲领
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时间:1922.1-1923.2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过程:起点——香港海员罢工 结束——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结果:遭到强大反动军阀镇压而失败。 教训: 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 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 的胜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乡村转向城 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 胜利:1949年10月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