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ppt课件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ppt课件

13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IBM 7090
第二代(1958~1963)晶体管计算机 时代: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 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 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 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 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 靠性高 。(IBM 7090)
业、医学、通讯(信息处理、传输和交流)及文化
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世界,
电子技术无处不在:收音机、彩电、音响、VCD、
DVD、电子手表、数码相机、微电脑、大规模生产
的工业流水线、因特网、机器人、航天飞机、宇宙
探测仪,可以说,人们现在生活在电子世界中,一
天也离不开它。 4
电子技术的应用
2
第一部分
电子技术发展史
3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
入21世纪,人们)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
息社会。高科技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和
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获
得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在国防、科学、工
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培训
SMT事业部 2009.7.29
1
目的:
使公司的各层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地识别日常操作中常用 的各类元件,结合产品的BOM表学习并应用以下基础知识:
从外观能看出该元件的种类﹑ 名称以及是 否有极性、方向性。
从元件表面的标记能读出该元件的性能参 数﹑ 容许误差范围等参数。
能识别各类元件在线路板上的丝印图。 知道在作业过程中不同元件须注意的事项。
1922年 弗里斯研制成第一台超外差无线电收音机
1934年 劳伦斯研制成回旋加速器
1940年 帕全森和洛弗尔研制成电子模拟计算机 1947年 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发明晶体管;香农奠定信息论的基8础
分立元件阶段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宇宙空间的探索即将开始
主要大事记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研制成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 1948年 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发表信息论的论文
品牌电脑
IBM 360 晶体管计算机
ENIAC
IBM 7090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 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这台计算机使用了 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 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 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 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 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 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 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 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 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 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 9年。
5
基本器件的两个发展阶段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真空电子管、半导体晶体 管
集成电路阶段(1959~) –SSI、MSI、LSI、VLSI、 ULSI
6
主要阶段概述
第一代电子 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 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 便、省电、寿 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 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 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 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 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 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 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 向发展。
12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ENIAC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时代:它的 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 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 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 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 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 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 计。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 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 算。(ENIAC)
7
分立元件阶段
电子管时代(1905~1948)
–为现代技术采取了决定性步骤
主要大事记
1905年 爱因斯坦阐述相对论——E=mc2 1906年 亚历山德森研制成高频交流发电机
真空电子管
德福雷斯特在弗菜明二极管上加栅极,制威第一只三极管 1912年 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
1917年 坎贝尔研制成滤波器
微控制芯片(MCU)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大规模存储芯片(RAM/ROM)
1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飞速 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所经历的四个 阶段充分说明了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 阶段的特性。
–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 第二代(1958~1963)晶体管计算机 – 第三代(1964~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 –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英国采用EDSAG计算机,这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程序数字计算机 1949年 诺伊曼提出自动传输机的概念 1950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研制成磁心存储器 1952年 美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1954年 贝尔实验室研制太阳能电池和单晶硅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宣布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 9
集成电路阶段
自1958年第一块集成 元件问世以来,集成电路 已经跨越了小、中、大、 超大、特大、巨大规模几 个台阶,集成度平均每2年 提高近3倍。随着集成度的 提高,器件尺寸不断减小。
时期
50年代末 60年代 70年代 70年代末 80年代
规模
小规模集成电路(SSI) 中规模集成电路(MSI)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 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集成度 (元件数)
100 1000 >1000 10000
>100000
1985年,1兆位ULSI的集成度达到200万个元件,器件条宽 仅为1微米;1992年,16兆位的芯片集成度达到了3200万个元件, 条宽减到0.5微米,而后的64兆位芯片,其条宽仅为0.3微米。
10
集成电路阶段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集成电路芯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它们构成了现代数字系统的基 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