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实验室检查
冠心病传统分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2类。 (一)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 冠状动脉绝对或相对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 短暂的缺血(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灶性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
后两类AMI常无的典型心电图改变,统称非Q波心 肌梗死(non-Q 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NQMI)。
动脉粥样硬化(AS)迄今无诊断性检验指 标,主要是危险因素指标。
传统脂质危险因素:高LDL-C、低HDL-C、 TC/HDL-C;新脂质危险因素:高TG、高sdLDL、高Lp(a)、高ApoB、高ApoClII(脂蛋白 残粒)、低ApoA1等。
心血管系统主要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一过性心肌缺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局部心肌因缺血而发生坏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泛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使冠状动脉狭窄、阻塞 引起的心肌缺血以至梗死(UAP AMI)。
体液调节具有持久和多样性特点。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一、AS的病理机制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内皮细胞损伤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平滑 肌细胞转移、转化 ; 脂质的作用; 血液凝集系统的激活及血栓形成 。
二、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 器质性病变 。
95%以上CHD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故常将CH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混用。
近年有价值和进入临床应用的是高敏C反 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 hsCRP),亦称超敏C反应蛋白。
CRP是多种致炎因素刺激肝细胞和血管内 皮细胞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分子量1l5~ 140kD。可结合肺炎链球菌胞壁C-多糖得名。
因AS为慢性炎症过程,只有检测到CRP 轻度升高的状态才有价值。因此,建立了高灵 敏度(灵敏度≤ 0.3 mg/L )的CRP检测方法,此 即hs-CRP的由来。
CR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可能包括:
➢CRP和有关致炎因子结合后形成复合物, 可激活补体系统,促进单核细胞的粘附和 迁入内皮下层,形成巨噬细胞。
➢促进巨噬细胞和分泌型平滑肌细胞形成泡 沫细胞。
➢增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表达和活化。
➢刺激参与AS形成的细胞因子表达和释放。
➢hs-CRP测定多采用其特异性高效价单克隆抗 体的定量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放射 免疫法等。
2. 为满足心肌持续做功需要,血流量大。 安静状态下,质量仅占体重0.5%的心脏血流量 占心输出量的5%,运动时可增加到4倍。
3.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动脉血中的氧约 70%被摄取) ,故心肌需氧增加时,只能通过 增加血流量满足。
4. 血流量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
二、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系统是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心外膜
粗肌丝
心肌—肌原纤维(myofibril) 心内膜
细肌丝
(二)心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Ca2+触发的心肌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三) 心脏的血液供应
心肌血液供应特点:
1. 血液灌注主要在舒张期。受心腔内压的 挤压,心内膜下区域易发生缺血、梗死。
Major Objectives
• 重点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子的生 物化学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生物化学 检验及临床应用、心功能不全的有关生物 化学检验及临床意义。
• 难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评 价及临床应用。
Brief Contents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第三节 心肌损伤及再灌注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四节 高血压的相关生物化学检验(自学)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的生物化学检验
(二)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某支冠状动脉闭塞,血液供应中断,其供血区域心肌 因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
透壁性AMI :又称Q波心肌梗死(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 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的管网。
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舒、缩血管活 性物质,调节血管舒缩。
三、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控 (一)神经调节
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进行,神经反射性 调节敏感而迅速。
(二)体液调节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 腺素和肾上腺髓质素。
3. 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舒血 管活性物质和缩血管活性物质,垂体分泌血 管加压素,亦参与心血管功能调节。
➢参考值:用于AS危险性评估,测定两次(最 好间隔两周)无其他炎性疾病时水平,以其均 值判断。 <1.0mg/L为低危险性,> 3.0mg/L为 高度危险性,1.0~3.0mg/L 为中度危险性, 若 hs-CRP>10mg/L,则可能存在其他急性炎症, 应在控制后重新测定。
心肌疾病(myocardial disorder) 心肌炎
心肌病 非炎性心肌肥厚、扩张、纤 维化、甚至心肌小范围变性、坏死
心力衰竭(cardiac failure) 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高血压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及血液供应
(一) 心脏的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