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堂PPT)
中医诊断学
1
问诊
•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2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 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47
望舌色
• 青紫舌 ①舌青紫湿润,苔白而滑━阳虚阴盛,气血
20
• 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倦怠乏力,属于
A.阴虚潮热 B.壮热 C.阳明潮热 D.湿温潮热 E.气虚发热
• 阴虚潮热,可出现
A.身热不扬 B.高热不退 C.午后低热 D.日晡潮热 E.发热重,恶寒轻
• 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 日一次,其病是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病 E.太阳病
(2)坐: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肺气壅实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肺气虚弱
29
• 异常动作
(1)多见唇、睑、指、趾颤动 •在外感热病中为动风先兆 •在内伤杂病中,多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者:
多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痫病等 (3)卒然昏倒 • • 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 (4)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 (5)肢体软弱无力,行为不便而无痛,多属痿病;
• 风痰的特征是
A.色黄粘稠 B.白而清稀 C.清稀多泡沫 D.白滑而量多 E.少而粘稠
• 视物昏暗,模糊不清是指
A.目痒 B.目痛 C.目眩 D.目昏 E.歧视
43
• 小儿指纹偏红提示
A.外感表证 B.里实热证 C.痛证,惊风 D.血络郁闭 E.脾虚,疳积
• 肺气壅滞多表现为
A.坐而仰首 B.坐而喜腑 C.卧不得坐,坐则昏眩 D.神倦俯卧 E.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13
问睡眠
• 失眠 (1)实证:胆郁痰扰或食滞内停 (2)虚证: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 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 ➢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非睡,似睡而非睡,
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14
类型 症状表现
病机
病人经常不易入睡,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
或睡而易醒,难以复 心脾两虚——心悸难寐 失眠 睡,或时时睡惊醒,
湿热证
多 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
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
饮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水饮停胃的“水逆”证
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 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
内有瘀血
17
问二便
• 大便异常
(1)便次异常:便秘,泄泻 (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 (3)排便感异常
① 肛门灼热 ② 里急后重 ③ 便溏不爽 ④ 滑泄失禁 ⑤ 肛门气坠
为危证
33
望头面五官
• 望口唇齿龈 (1)望口唇 (2)望齿龈
①光燥如石,阳明热盛 ②燥如枯骨,肾阴枯竭 (3)望咽喉 伪膜坚韧,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 生者,多为白喉。
34
望躯体
• 望颈项 (1)外形变化:颈瘿、瘰疬 (2)动态变化:项软、项强、落枕 • 望手足
35
望皮肤 • 望斑疹——斑与疹鉴别☆ • 望水疱 • 望疮疡——痈与疽的鉴别☆
18
问二便
• 小便异常 (1)尿量异常 (2)尿次异常
① 小便频数 ② 癃闭
(3)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 ②余沥不尽 ③小便失禁 ④遗尿
19
问经带
• 经期、经量异常 (1)经期异常
①月经先期 ②月经后期 ③月经先后不定期
(2)经量异常
①月经过多 ② 崩漏 ③月经过少 ④闭经
• 带下异常
(1)白带 (2)黄带
睡不安宁,甚至彻夜 胆郁痰扰——惊悸易醒
不眠
食滞胃脘——腹胀不寐
痰湿困脾——困倦嗜睡,肢体困
重
嗜睡
病人精神疲倦,睡意 很浓,经常不自主地 入睡的症状
脾气亏虚——饭后嗜睡,神疲食 少
阳气亏虚——疲惫嗜睡,畏寒肢
冷
15
问饮食与口味
• 口渴 (1)口渴多饮 (2)渴不多饮 • 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2)厌食 (3)饥不欲食 (4)消谷善饥 • 口味的分类:淡、甜、酸、苦、涩、咸。 • 口中粘腻不爽——湿浊、痰饮、食积
31
望头面五官
• 面肿及口眼歪斜
(1)面肿:外感风邪、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2)口眼歪斜:风邪中络、中风
• 目部的脏腑归属
五轮 部位
五脏分属
水轮 瞳仁
肾
风轮 黑睛
肝
血轮 两眦
心
气轮 白睛
肺
肉轮 眼睑
脾
32
望头面五官
• 目态主病
(1)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2)目睛微定:痰热内闭 (3)昏睡露睛:脾虚清阳之气不升 (4)瞳孔扩大:肾精耗竭,绿风内障 (5)瞳孔缩小:肝胆火炽、劳损肝肾、中毒 (6)目视上翻、瞪目直视、目睛正圆、戴眼反折等,
22
• 口干,但欲嗽水不欲咽属
A.阴虚津亏 B.热入营血 C.湿热内蕴 D.瘀血内停 E.痰饮内停
• 饥不欲食多见于
A.消渴病 B.胃阴虚 C.胃强脾弱 D.湿热蕴脾 E.胃气将绝
• 下列何症属肝郁脾虚
A.泻下黄糜 B.便夹脓血 C.溏结不调 D.肛门灼热 E.里急后重
23
• 哪项不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 根据有无规律,可见两种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7
问汗
特殊汗出 • 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 - 气虚 阳虚 • 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 阴虚内热或
气阴两虚 • 绝汗:病情危重,汗出不止 - 亡阴、亡阳 • 战汗:全身战栗,续之汗出 - 疾病转折点
8
问汗
5
问寒热
• 潮热 • 根据发热的时间、发热的特点及伴有症状
不同,分为: (1)阳明潮热——日晡潮热——阳明腑实证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 (3)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夜间
潮热——阴虚火旺 (4)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血
6
问寒热
4.寒热往来
•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的症状,见于半表半 里证
26
27
望面色
• 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 黄主虚湿赤热证 白脱血虚寒夺气 黑肾虚瘀与水饮
28
望形态
• 形体强弱胖瘦: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 姿态异常:喜动者属阳,喜静者属阴
(1)卧:面向外,躁动不安,仰卧伸足,掀衣去被, 身轻自转侧——阳(实热证) 面向内,喜静少动,踡卧缩足,喜加衣被,身 重难转侧——阴(虚寒证)
气滞;风证
痛有冷感而喜暖
阳气不足或寒邪阻络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
火邪窜络;或阴虚阳亢
痛势剧烈如刀绞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痛不剧烈,绵绵不休
虚证
痛有沉重感 痛而有酸软感觉
湿证;但头部重痛为肝阳上亢 湿证;唯腰膝酸痛多属肾虚
抽掣牵扯而痛
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痛有空虚感
虚证
10
问疼痛
• 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 重、酸、绞、空、隐、窜。
44
☆☆
望舌
45
舌神 荣枯
舌 舌体 象
舌色 舌形 舌态
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青紫舌 老嫩、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 舌下络脉
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舌 苔色 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苔 苔质 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46
望舌色
• 淡红舌——正常人、表证初起,病轻 • 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 • 红舌——实热(有苔)、阴虚(无苔) • 绛舌——温病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而舌绛) • 紫舌——血行不畅 • 青舌——阴寒、血瘀、热极、酒毒
• 头汗——上焦热盛、湿热、虚阳上越 • 半身汗——邪气阻络 • 手足心汗——阳气内郁、阴虚阳亢或
中焦湿热郁蒸证 •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9
性质
胀痛
刺痛 窜痛 冷痛 灼痛 绞痛 隐痛 重痛 酸痛 掣痛 空痛
特点
临床意义
痛且胀
气滞;但头部胀痛或目胀而痛为肝阳上亢 或肝火上炎
痛如针刺
瘀血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
40
典型考题
• 湿热熏蒸的面色是
A.黄而鲜明 B.黄如烟熏 C.苍黄 D.淡黄消瘦 E.淡黄浮肿
• 下列除哪项外,均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A.目暗睛迷 B.舌苔骤剥 C.脉微欲绝 D.抽搐吐沫 E.昏迷烦躁
• 下列各项,属实热证的是
A.头颅过大 B.头颅过小C.囟填 D.囟陷 E.解 颅
41
• 在五色望诊中,白色的主病是
(2)怔忡:无明显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 至脐腹,激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12
问耳目
• 耳鸣
(1)爆鸣声大,按之更甚者——实证(肝胆火盛) (2)鸣声渐小,按之渐轻者——虚证(肾虚精亏)
• 目眩
(1)实证:风火上扰或痰湿上蒙心窍 (2)虚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亏
血虚
•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30
望头面五官
• 望头形、囟门、头发 (1)望头形:伴有智力发育不全
①大颅--先天不足、肾精不足 水停 ②小颅--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全 ③方颅--见于佝偻病、先天梅毒 (2)望囟门 ☆ ①囟填:囟门高突,实热证 ②囟陷:囟门下陷,虚证 ③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常伴五 软(头、项、手足、肌肉、口软)和五迟(立、行、 发、齿、语迟)。——小儿佝偻病。 (3)望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