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
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
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
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书院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出有才学之士,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风格,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朱熹主张:学士只能为朝廷所用,而不能为被统治的农民阶层服务。
而我国现在德育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文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白鹿洞书院揭示》提现的处理人际关系提现的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这也就是忠恕之道。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人不应该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代的教育模式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中,条条框框的说教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目前青少年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只是把道德准则作为应试教育的考题,并不能真正打动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