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作者:王国胜来源:《理论探索》2011年第03期〔摘要〕道家的治国方略,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理论基础,以“柔”和“不争”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无为而治”为治国的基本方法,以“非战”、“不尚贤”、去“苛政”为实现治理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的理想社会运行模式。

这些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国方略,道法自然,不争,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3-0043-04中国文化思想史,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变迁史,也是治国方略的演变史。

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发轫于文明社会初期,形成和繁茂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卓尔不群的独到见解,建构了治国方略的不朽殿堂,谱写了中国思想史和政治观念史上奇诡而深邃、华丽而炫目的恢宏乐章,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方略的基本理论基础道家学派源出于隐逸之士与史官,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他们“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他们不仅以其恢宏深邃、宽容旷达的哲学理论与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并高的两峰”,更以其丰富的治国智慧受到众多为政者的青睐和研习。

道家治国方略与儒家讲礼制、法家讲耕战、墨家讲兼爱不同,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建构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给后世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

我国自秦汉以来政治实践的历史也表明,它对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说“道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底”。

老庄在对“道”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自然天放”的人性论。

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基本理论基础。

老子对道的解释,充满了浪漫神异和瑰丽的想象。

他的“道”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道”,先天地存在,无态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充满天地间。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也就是说,“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它混混沌沌,寂静无声息,寥廓无形体,独立存在而不消失,周而复始地运行而不停止。

第二,“道”乃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宗师,是“天下母”。

他说:“道”“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万物,有了“道”的一,才有了后来的万物。

第三,万事万物都是依照“道”运行的,人的行为处事也必须依“道”而行。

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在他看来,宇宙间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

人也必须依“道”、“循”“道”,只有以“道”而行,按道的要求行事作为,才能成为“圣人”。

庄子承传了老子的“道”,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认为,“道”具有时空上的无限性,状态上的无形性,性质上的无为性,其根本就在于其自身。

它是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的根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以“道法自然”为基础,道家提出来人性也应该是“自然天放的”,无所谓善和恶。

老子提倡“见素抱朴”,(《老子·十九章》)“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推崇自然本性。

庄子则进一步对人自然天放的本性做了阐述,他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庄子·马蹄》)。

既然万物都是循道而顺应自然,那么,“道法自然”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和谐相处的基本理论基础,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强力破坏自然,认为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处一体。

这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其次,在人与人相处以及国家治理问题上,道家自觉地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指出人自然天放的人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顺其自然,不可强力和强求,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必须顺应自然,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任意胡为。

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太平,才能成就“盛世伟业”,否则就会世风日下,德弃民离,国弱民乱。

最后,道家还对强力改变“自然”的现象做了讥讽和批判。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他们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德”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对事物不横加干涉,不去扭曲事物的本性,不去毁坏事物的本来面目。

天得“道”就清明,地得“道”就安宁,变化(神)得“道”就顺通,山河得“道”就充满生气,王侯得“道”天下就太平,万物得“道”就生生不息。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老子》和黄老之道,后人评价非常高,如近代魏源认为《老子》包含着明道、修身、治国的极高智慧,其“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本义》第三章)。

后人更是将黄老之道看作是国家刚摆脱战乱初步稳定后,应该采取的最有效的治国方略,如清代的思想家严复将其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他说:“黄老为民主治道也”(严复《老子评语》第三章)二、“上善若水”、“柔”、“谦下”与“不争”: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在治国的基本原则上,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理念出发,以曼妙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全面论述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方法论意义,指出“妄为”、“强力”是治理国家之大忌,而“柔”、“谦下”与“不争”才是得天下、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

首先,老子以水最接近“道”但却顺其自然来论述治国。

他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八章》)也就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水”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其次,老子提出要得到天下和治理天下,必须以“柔”为基,以“不争”为器,以柔胜刚,以柔胜强。

他认为阴柔的、安定的力量定能最终战胜表面刚猛的、狂暴的力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易移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七十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老子·六十六章》)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么刚强的东西可以战胜它。

江海是居下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受纳百谷,成为百谷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再次,老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忌“妄为”,更不能“强力”和走极端,否则不可能达到目的。

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老子·二十九章》)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和法度。

最后,老子在“柔”和“不争”基础上,高度概括了他治国的根本主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六十七章》)所谓慈,就是用怀柔代替残杀;所谓俭,就是减轻赋税;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要争雄好胜。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治国理念,认为天下大治的根本,在于使民“全真葆性”,不要人为干预人民的自由,瞎折腾,而应该顺其自然,给人民自由生息的空间。

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闻在宥天下, 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 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 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 不迁其德, 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让天下人都自在, 不扰乱他们的本性;让天下人都宽容, 不改变他们的道德。

天下人本性不乱,道德不变, 哪里还用得着管治天下呢?道家的“柔”与“不争”、“以柔克刚”以及“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的治国思想,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被后人看作是修身、齐家、治国,韬光养晦成就伟业的深厚理论基础。

三、“无为而治”:道家治国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非战”、“不尚贤”、去“苛政”:道家实现治理目标的具体路径在治国方法、策略和实现路径以及治理目标的建构上,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是治国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而“非战”、“不尚贤”、去“苛政”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具体路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则是治理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无为而治”是“道法自然”理论逻辑的自然发展。

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高屋建瓴般地提出了“以道莅天下”,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

他说“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老子·三十七章》)也就是说,侯王若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和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庄子进一步拓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加上了自己的阐释。

庄子把天道的无为和人道的无为联系起来,认为既然天道是无为的,那么人道也应当是无为的。

所以其治国理念,出发点是“不失其性命之情”,归宿是“顺乎道”的自然之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