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刘玉贤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
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
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
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
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
(4)“简事”。
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邀认为“多欲则志昏。
”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庄子·在肴》)(5)“真观”。
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
(6)“泰定”。
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
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则致“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即能“生慧”、“自明”。
(7)“得道”。
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的道教养神之道的最佳境界。
司马承祯在另一本著作《天隐子》中又将修炼的具体方法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过程。
《坐忘论》的“七阶”和《天隐子》中的“五渐”,使清静无为的养心之道趋于完美和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徒养生的共同遵经。
如稍后的著名道士吴药撰《守神》篇专论此道。
金代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见性、清心寡欲、“澄心定义,抱元守一”为内修的“真功”。
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在渴见成吉思汗时所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的卫生之道,主要就是清心寡欲,固守精神”的养神之道。
二、养气之道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六朝隋唐的服气经》、《延陵君修养大略》等道书中,专指“服气”一类的养生术。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或者说是包括三个部分,均来自于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
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
二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
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气”、“后天之精气”。
道教徒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贡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悉”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
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
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峋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
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
服气是在意念指导下的吐故纳新,吐故为口吐浊气,纳新为纳清气。
纳新有服六戌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功法。
吐故气,汉以前有吹、峋、呼三种墓本方法。
吹是吹出凉气;响是呵气;呼是呼出体内浊气。
汉代以后发展为吹、呼、呵、嘘、洒六种方法。
南北朝时道士兼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论》立此“六字气诀”日:“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啼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洒以解极。
”并与五脏结合起来以治病,“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隔胀满,嘘气出之;脾胜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胸闷,嗡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服气之道要求气息均应轻缓而深长,符合《庄子·大宗师》提出的“其息深深”之度。
服气之始,先行导引、按摩、叩齿、咽津;服气过程分为调气、淘气、咽气、散气、委气、闭气等诸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之时,“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交颇气,“善用气者,嘘水,水为之递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亏起;嘘蛇地,蛇地蟠而不能去。
”(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道,乃道教徒常修大功,月成大果者均善此道。
服气法锻炼人体内、外环境间气,而道翻更注重人体自身气的养生,由此而提出“去气”、“胎息”之道。
行气乃服气之继续,是气体进入人体后的修炼。
当外气进入人体后,在主观意念的诱导下,循“小周天”、“大擂天”运行,作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可赶疏经通络、活血行气之功,并可以此治疗疾病。
《养性延命录》中即专列《服气疗病》篇以论行气治病之道。
胎息法是道教养气之道的最佳境界,《庄子.大宗师》要求以踵呼吸,《抱朴子·释滞篇》则主张鼻无出入之气,“以鸿毛盖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因此功“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故命名日“胎息”。
道书中有关资料颇多,如《服气经》、《服气精义经》、《尹真人服元气法》、《张果先生服气法》、《墨子闭气行气法》、《赤松子服气法》、《太息经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高上玉皇胎息经》等。
有关功法更是不可胜数。
三、养精之道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
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即存有关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冶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尧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阴方二十卷,__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而为之节文。
《传》日:‘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房中者古所谓阴道者也,其中一部分是讲摄精固气,节欲保真、房中禁忌、正当交接方法的性卫生知识,开了世界性卫生知识之先河。
它主张人们注意房事健身之道,平时宜节制性欲,否则为害非浅,甚则把纵欲比作“利刃”、“鸿毒”如有不慎,易招杀身之祸。
基于上述观点,战国方士创立“房中术”,作为养生方法之一。
《太平经》详尽介绍了正当交合的性卫生知识,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受孕的条件、方法、过程以及不孕不育的病因,以宝精为养生之要,并讨论了存思符篆、八卦还精治病之法。
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中术列为道教徒修炼方法之一。
《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为养生之要。
《抱朴子》也说“或以补救损伤,或以攻治重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释滞篇》)。
如果不懂房中要术,“虽服名药,亦不得长生”,因而,“求志不死者,宜勤行求之”(《释滞篇》),“或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极言篇》)。
“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微旨篇》)。
并载有与现存房中书《玄女经》、《素女经》同名的书籍。
房中术在正统的儒家和出世的佛教看来是淫秽之术。
现存与房中术有关的《素女经》、《玉房秘诀》中,大量存有类似性爱文字的说明。
因此,北魏时寇谦之在新成立的天师道中即将房中术排斥在养生方法之外。
但作为节欲的养生思想,至今仍为人们常持的长寿之道。
四、养形之道道教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仁要包括导引、按摩、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共.扣尤以引为最重要。
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祖国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叩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休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中人用以养神调气之正道”,“引血气之流通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白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
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痰、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祛烦,从而能“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从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地出土的医学资料中,即有“导引图”,绘有导引姿势图40余种。
《黄帝内经》中总结当时行之有效的五种治疗措施中就包括“导引按跷”。
可见养形之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庄子·刻意》中有“熊经鸟申”两种方法。
被傅勤家称为“继承道家之极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又增有“鬼浴猿蹊,鹤视虎顾”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