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血清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结果解析
血清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结果解析
• 抗-HCV IgM阳性:常见于急性HCV感染,是诊断丙肝的早期敏感指标;
是HCV活动的指标,是判断HCV传染性的指标。
五、感染免疫学指标检测
•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 参考值: 乳胶凝集法(LAT):<500U • 意义:增高 常见于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相关疾病,如扁桃腺炎、感染性
心内膜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抗-HBe 乙肝E抗体
乙肝五项
阳性表示感染乙肝 阳性表示对乙肝已免疫 阳性表示传染性强,复制活跃 阳性表示传染性小,复制活性低 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 常见结果解读: 1.+ - + - + 大三阳,传染性强 2.+ - - + + 小三阳,传染性低 3.- + - - - 注射疫苗后已产生抗体 4.- + - + + 乙肝感染恢复期
ASO 在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后1周开始升高,4~6周达高峰,可持续几个月
或几年。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
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体起反 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免疫调理 作用。
• 参考值:<8.2mg/L(免疫比浊法)
• 意义:组织损伤,如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 发病后数小时迅速增高,病情好转后又迅速下降。 • 风湿热活动期,可达200mg/L以上。 • 细菌性感染常明显升高,病毒性感染升高不明显或轻度升高。 • 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等可见明显升高可在发 病后数小时迅速增高,病情好转后又迅速下降至正常。
艾滋病血清学检查
• 艾滋病抗体检测(抗HIV):筛查方法包括ELISA法、化学发光法或免疫 荧光试验、快速检测等,确证试验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如复查后仍 有一种或两种试剂呈阳性反应,需进行HIV抗体确证试验。 HIV病毒载量测定检测PCR法:预测疾病进程、提供开始抗病毒治疗依据、 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以及HIV感染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分类
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及意义
特点 临床意义
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大部分抗体属于IgG(75%), 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 合成与分泌 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 性肝炎、结核病、黑热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 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肿瘤、白血病、重链病、轻链病及某些免疫缺陷病。 参考值:成人0.7~3.9克/升。IgA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 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 用。主要由肠系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不能通过胎盘, 湿疹、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小儿只能从母乳中得到。 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见于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免疫缺陷 病、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值:成人0.4~3.5克/升。分子量最大,是抗原刺激 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 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在临床上检测此抗体可作 为疾病急性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征。 参考值:成人0.6~2.0克/升。可能有流动和调节免疫的 功能。是一种可在个体发育任何时间产生的抗体,但体内 含量却很低,易被蛋白酶水解,半寿期很短(仅3天)。 其主要的生理功能还不十分清楚。 参考值:成人0.13~0.93克/升。主要由鼻咽部、支气管、 胃肠道等粘膜浆细胞分泌,正常人含量非常稳定,是血清 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在机体遇到过敏原时,IgE与 肥大细胞、嗜硷粒细胞等细胞的亲合力较强,能使细胞释 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 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降低: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烧伤、营养不良和免疫低下疾病。 增高:多发性骨髓瘤、慢性骨髓炎、流行性出血热、肝硬化、某些结缔组织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等。 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病(蛔虫、钩虫) 等。 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 抗-HCV 丙型肝炎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的存在一般表示
有传染性。一旦查出丙肝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但是现在体内 是否还有病毒,则需要进行 HCV-RNA的化验。
• HCV-RNA测定:HCV-RNA阳性与HCV现存感染有关,明确病毒有无复
制和传染性,阳性需进一步治疗。
IgE。
作用及意义:测定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是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
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对浆细胞恶变、体液免疫 缺陷的诊断是很重要的指标。 此外,对观察疾病的疗效也有一定价值。 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范围较大,又很少有特异性,因此,在诊断及分析其意 义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疾。
IgG IgA
IgM
IgD
IgE
血清M蛋白
• 血清M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 生的IgG分子或片段,一般不具有抗体活性。 • 临床意义:1.多发性骨髓瘤(MM),占35%~65%; IgD、 IgE型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3.重链病 (HCDs)。4.半分子病。5.恶性淋巴瘤。6.良性M 蛋白血症。
四、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肝五项 临床意义 (1)急慢性HBV感染; (2)可能具有传染性; (3)浓度降低表明感染恢复; (4)无症状HBsAg长期携带者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1)感染后免疫;在乙型肝炎感染率调查时, HBsAg、抗-HBs和抗-HBc均为感染率的指标。在这三项指标中, 只要其 中一项阳性, 表示受过HBV感染。 抗-HBs 乙肝表面抗体 (2)抗-HBs是对HBV免疫的指标, 抗-HBs阳性率和滴度表示人群的免疫状况。 (3)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在疫苗免疫后, 如抗-HBs阳转或抗体滴度明显提高, 表示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4)对乙型肝炎预后的判断。抗-HBs的出现表示疾病处于恢复期,预后较佳。 (1)HBcAg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之一,高滴度的抗HBc表示HBV现症感染,低滴度的抗HBc表示过去感染,常 抗-HBc 乙肝核心抗体 与抗HBs 并存。 (2)高滴度的抗HBc-IgM是诊断急性肝炎的金指标,低度的抗HBc-IgM表示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HBeAg 乙肝E抗原 A. 传染性:反映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指标。慢性HBsAg携带者中,HBeAg及HBV-DNA检测可以用来评估其传染危险 性。 B. 预后:急性期HBeAg的消失通常伴随ALT的降低,预示着疾病的好转;HBeAg持续阳性超过12个星期提示HBV感 染趋向慢性;慢性感染期HBeAg阳性后出现HBeAg的消失,则被认为是正在恢复,预后好的信号。 A、表示HBV低复制或不复制,通常情况下HBsAg(+)、抗HBe(+)病例的传染性较低; B、监视急性和慢性HBV感染:血清HBeAg消失、抗HBe出现对监视急慢性HBV感染很有诊断价值,特别是抗HBe出 现更有预见价值,在干扰素治疗中出现表明疾病状况的改善; C、预后:抗 HBe阳转出现在HBeAg阴转可能预示急性肝炎恢复顺利;如出现在晚期(HBeAg阴转后6周以上)或不 出现抗HBe,则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
• 定义: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液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因素激活、但不耐热的非
特异糖蛋白,是抗体发挥溶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包括C1~C9共9种成分(C3最多), 环境、参与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关键性作用。 特点 参考值
二、血清补体检测
• 作用:补体具有溶解靶细胞、促进吞噬、参与炎症反应等功能,同时补体还在免疫调节、清除免疫复合物、稳定机体内
Th细胞
Ts细胞
CD3、CD8是抑制性T细胞的标志。
B淋巴细胞
CD19为全部B细胞共有的表面标志。
NK细胞
NK细胞能直接杀伤效应细胞,具有抗肿瘤、 升高:常见于病毒感染的早期,Down综合征,接受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等及免疫增强 抗感染和和免疫调节等功能,CD16、 剂治疗患者。 CD56为其标志物。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AIDS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
伤寒、副伤寒
•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临床特征
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并发症肥达氏反应所用的抗原有伤寒 为肠出血、肠穿孔。 血清学检查 O抗原、H抗原和副伤寒甲、乙、丙H抗原5种。一般从病程第2周
开始阳性率逐渐增加,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 参考值 :O凝集价<1:80,伤寒H凝集价<1:160,副伤寒甲、乙、丙凝集价<1:80 伤寒、副伤寒抗体IgM测定:阴性或滴度<1:20。 临床意义: 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故通常O抗原效价在1:80以上,H抗原效价在1:160以上,才 有诊断价值。 必须多次重复检查,一般每周检查1次,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伤寒与副伤寒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产生相同的O抗体,因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疾病, 而不能区别伤寒或副伤寒。
血清C3
血清C4
• 定义: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器官的基本单位,它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起核心作 用。
三、细胞免疫检查
• 分类:从大的细胞群来说,淋巴细胞分为T、B、NK细胞等。
•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细胞免疫 特点 临床意义 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观察疗效及
补体名称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恶性肿瘤、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及妊娠 检测以红细胞50%溶血 。 总补体溶血活性 试管法: 为判定终点,测知总补 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 (CH50) 50000~100000U/L 体溶血活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AIDS、严重烧伤 等。 主要由巨噬细胞和肝脏 合成,在经典激活途径 免疫比浊法 与旁路激活途径中发挥 0.85~1.70g/L 重要作用。 由肝脏、吞噬细胞合成, 单向免疫扩散法: 参与补体的经典激活途 0.197+/-0.109/L 径。 增高: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 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抑制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降低:补体消耗过多(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 及移植排斥反应);合成原料不足(肝硬化、慢性活动 性肝炎和重症急性肝炎);丢失太多(于外伤、手术和 大失血);先天性补体缺乏 临床意义基本与C3相似,降低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IgA肾病、遗传性C4缺乏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