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1.中国对A国FDI的历史变化中国是A国的地缘临近国,也是资源进口的大国。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中国需要大量进口油气资源。
A国丰富的资源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下图显示了中国对A 国投资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以前,中国对A国的投资处于较为稳定增长的趋势。
而2009年以后,中国对A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迅速的增长,这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密切相关的。
中国出于经济发展和建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需要,对中亚地区的国家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A国作为附近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就吸收了较多的中国资本。
2.中国对A国FDI的现状近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对A国投资前五名的国家内,说明中国一直在关注着对A国投资。
除了对外直接投资外,中国还是A国最大的经贸伙伴。
2011年后,两国关系不断升温,国家领导人的互访活动较为频繁,这不仅带动了经济与企业的交流,也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定,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保证了A国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从政策上保证了外资进入的可能。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根据A国国家投资委员会公布的报表,目前中国在A国注册的企业有一千多家,但仍处于营业状态的企业仅有89家,其中国有企业37家,民营企业52家。
这一数据说明虽然两国签署了投资协定,投资额也有上升,但这还大多属于政府层面的交流,即中国对A国投资目前大多以国有企业的形式进行,企业规模较大,投资单笔金额较高。
这一现象一方面是A国投资结构造成的,由于中国对A国的直接投资大多是为了获取资源,因此进入的行业也都是采矿业和制造业,这些行业往往需要企业有丰厚的资本实力才能顺利的开展经营活动。
中国在A国投资的重大项目有中A国石油管道项目,中石油收购B石油公司项目,中石化收购FIOC和中亚发展项目,中A国金矿开采及相关制造加工业项目等。
这些项目都不是民营企业可以单独承担的,因此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在前文中分析了FDI会促进A国经济增长,但FDI的母国公司也必须有一定的利益诉求才会进行跨国经营或并购的活动。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大多数对A国投资项目都是为了获得A国丰富的油气资源。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对A国投资的情况,本文将以中石油收购A国B石油公司为例,详细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投资的过程,并通过案例分析中国FDI 对A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典型案例:中石油收购A国B公司1.案例背景苏联解体后,A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困境,走上了经济发展之路,这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A国是世界上新兴的油气资源出口国,石油和天然气在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离开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因此能源问题在国家战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这两种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来勘探和利用油气资源。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家。
由于国内储备不足,加上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购买江津700万吨石油。
A国与中国的地缘临近性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得两国的合作成为可能。
中国为了更好的获得油气资源,中石油在A国收购了B公司。
这次合作是中国对A国直接投资的典型案例,双方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促成了此次收购,最终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A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东道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了企业进入的难度。
在中石油收购B公司的过程中,A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一方面吸引了中石油的进入,使其认为在A国有较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并购过程。
影响这一过程的相关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决定企业是否愿意进入东道国进行经营的重要因素。
A国为了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相当多的便利:首先,在A国经营的外资企业,如果是为了在A 国开采能源而设立工厂,则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为进口的产品免除关税,这些情况包括需要的设备是A国无法自主生产的,或A国自主生产的设备或零件是无法满足质量要求的,或A 国自主生产的产能不足以满足工期要求的。
虽然规定的免税条例只有一年,但由于企业在进入A国进行建设时采用的设备A国往往无法自主生产,因此该免税期会被延长到5年。
其次,在A国为了开采资源而成立的企业在经营初期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该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是各个州自行制定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述。
这即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政策优惠,也由于政策的复杂性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但总体而言,A国的税收政策相对于苏联解体后其他国家而言还是较为友好的。
这一友好的税收政策也正是中A国两国经济进行密切交流的前提条件。
(2)外汇管制A国虽然是苏联解体后国家中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一个,但由于经济起步较慢外汇储备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保障国家的国际购买力,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冲击,A国对本国的外汇管制较多。
对于外资,A国原来不允许外资企业将资本转移回国内。
这一政策一度导致A国整体的外资流入很低。
但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A国根据国际形势放宽了对外汇的管制。
2005年A国颁布了《A国共和国办理外汇业务的条例(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了A国将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并规定外资企业在交足所得税后可以自由将剩余的金额汇回国内。
这一政策的颁布一方面增加了外资企业对自己资本的选择,增强了外资企业资本的流动性,一方面也增大了A国面临的金融风险。
由于自由汇率的存在,在国际原油市场出现波动时,A国的经济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使得汇率迅速下降,这对于那些没有及时将资本转移回国的外资企业而言是一笔巨额的损失。
因此A国目前的外汇管制情况对企业而言既有优惠之处,也有很大的风险。
(3)外资股权限制A国在外资进入国内成立合资企业的股权上与中国类似,虽然外资持有的股权拥有与本国资本相同的国民待遇,但在股权比例上有一定的限制。
在通讯和建筑行业,合资企业中外资的比例不能超过49%,而在金融行业,外资比例不能超过50%,并且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额不能超过A国境内所有银行资本总和的25%。
在保险领域,外资参股的资本总额不能超过A国境内所有非人寿保险资本总额的25%。
而在股权的转让和退出方面,A国对能源的开采及相关行业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
由于能源开采及相关行业是A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如果外资大规模的退出该行业,会导致A国的经济受到严重且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A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利用法》规定通过与负责管理、开采、利用与保护地下资源工作的机关签订合同后,获得国家地下资源地质研究项目权力的釆矿业主如果转让其权力,只有在该全权管理机关认可后才能实行。
照此法令,企业在准备转让矿产开发权或出卖股份时,须经A 国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审批。
在此法的限制下,我国公司不得不拱手让出好多即将到手的利益。
”该规定限制了外资的退出环境,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能源行业的外资退出一般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外资可以与外资进行股权转让的行为。
总体来说,A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既有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入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的因素来看,A国的投资环境还是较为友好的,企业进入A国市场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而A国也可以通过吸引中国企业发展经济。
但是从不利的角度来看,对于中石油要进入的能源行业而言,一旦进入就没有了退出环境,因此此次投资的沉没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但是由于中国对于石油资源的较大需求,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是目前中国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因此,中石油更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A国这种不允许能源行业外资退出的政策反而是长期合作的一种保障。
对于中石油收购B石油公司这一案例而言,A国对于外资股权转让的限制并非无法接受的不利因素。
3.收购过程(1)公司简介中国石油是1999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
中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家综合性能源公司,其主要的业务包括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销售、油气储运、油气贸易等等。
后来,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组建国际化大集团、大公司的要求,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业务进一步重组,后来就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作为一个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和经营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其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A国B石油是一家总部在加拿大的石油公司,总资产12.69亿美元,是A国的第二大外国石油生产商,是一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及原油和炼化产品销售的石油公司,主要资产及业务均位于A国,每天可以产油万桶,原油储存量大约共有亿5.5亿桶。
但是在并购前遇到很大的问题。
因为A国实行矿产国有化运动,公司成为了主要的整治对象,对其进行多次审查,开出了巨额罚单,很多的高级管理人员被刑事起诉,政府还关闭了很多的公司油田。
当时公司面临很大的发展困境,公司的法律纠纷和国际仲裁及金融罚款无法承受,经营环境极差。
而当时中国石油在全世界进行并购,但是在A国的投资很少,在A国萨克市场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为了扩大在这个地区的产量,中石油一直在关注在A国萨克境内收购石油公司,希望提升发展速度。
而公司出了经营管理之外,是很有实力的一家公司,中国石油也看好了这一点。
如果说收购了公司会给中石油增加原油的产量。
不仅是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把自己的A国的势力做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石油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石油资源,这也是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和销售商,油气资源无疑是中石油维持发展战略性资源,这也会得到政府支持。
(2)具体收购过程2005年8月,中石油开始收购B公司的程序,并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进行收购过程。
中石油宣布以每股55美元的现金形式参与收购A国B石油公司,总价值约为42亿美元。
这一报价甚至高于此时B公司在纽交所上市的收盘价,收购溢价高达25%。
但A国国家投资委员会在10月却通过了禁止外资转让国家石油资产交易的法案。
这一法案为中石油的收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避免外资在收购过程中的尴尬,中石油与A国国家石油公司达成了协议。
随后,A国B石油公司将33%的股份以1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A 国国家石油公司,随后,中石油正式收购了B石油公司。
由于B石油公司的股份一部分在A国国家石油公司手中,因此此次收购后,B石油公司并非完全外资控制的企业。
中石油随后与A国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完成了收购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过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收购形式,避免了收购过程中面临的政策限制,并获得了两国政府的支持,最终实现了较好的结果。
这一收购案例是当时中国进行过的资金最大的一笔境外收购,因此,对于两国而言,如何进行收购后的合作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