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大纲(试行稿)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11年5月目录第一部分目标任务与总体思路 (1)一、目标任务 (1)二、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2)三、基本规定 (4)第二部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订 (6)一、工作任务与基本要求 (6)二、技术路线与工作步骤 (7)三、现状供用水分析 (10)四、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 (12)五、成果合理性分析 (14)第三部分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 (16)一、工作任务与基本要求 (16)二、技术路线与工作步骤 (19)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1)四、水资源配置成果分析 (23)五、地表水可分配水量分析 (23)六、水量分配方案拟定 (26)七、水量分配方案合理性分析 (29)附录I: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成果表式 (30)附录II: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基础数据与主要成果表式 (35)第一部分目标任务与总体思路一、目标任务1、建立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开展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预防调解水事纠纷、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以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和节约保护水资源为目标,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明晰我国各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订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3、为明确本次工作的有关技术要求,指导和规范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行政区)开展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制订工作,统一有关工作的基础资料、指标口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成果要求,特制定《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

4、各流域机构和省级行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按照本《技术大纲》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流域和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状况、生态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配置格局,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工作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必要的细化、补充和完善。

二、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5、本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简称《综合规划》)为依据,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为目标,统筹协调流域和区域间利益关系、现状用水状况和未来需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制订全国、流域和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流域为单元,制订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6、本次工作开展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和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是两项密切相关的工作,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控制指标体系,因此两项工作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是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的总体控制框架,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是用水总量控制在流域和区域以及控制断面上的具体落实。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的制定主要是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用水过度增长的角度提出对用水量的控制目标;江河流域水量分配主要是以流域为单元,从合理控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协调平衡流域河道内外用水、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统筹协调区域间用水的角度,提出控制流域内各区域的用水份额。

两项工作的共同基础都是《综合规划》所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成果是相互关联和协调的。

用水总量控制是以全口径的用水总量控制为对象,包括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的控制指标以及对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用水量的控制指标;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是在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和保障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确定的流域内各区域地表水的用水份额;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中包括了从外流域调入本区用于河道外利用的水量,而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的是本流域地表水,一般不包括调入调出本流域的水量;一般情况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用水量为主,必要时辅以用水消耗量指标;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是以地表水耗损水量分配为主,必要时辅以分析提出用水量份额。

7、本次工作的技术路线是在《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简称《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补充近十年来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用水效率等指标;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上限,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依据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结合流域与区域近年来用水变化新情况,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从全国层面提出2020和2030水平年各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协调分解确定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江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流域为单元,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结合所在江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合理确定跨省江河流域的可分配水量,统筹协调流域内各省级行政区域间的用水关系,制订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本次工作总体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总体技术路线图三、 基本规定8、 本《技术大纲》所涉及的水资源分区、水资源数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配置等有关指标的概念、涵义和口径,除特别说明外均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简称《技术细则》)的规定执行。

9、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和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制订应以《调查评价》、《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数量评价成果和水资源配置成果为依据。

10、 本次工作规定水资源数量成果采用《调查评价》中确定的1956年~2000年系列水资源评价成果,若要对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修改,需进行充分论证和专门的技术审查。

11、为了分析计算近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变化情势,应按照《调查评价》的口径,收集整理2001~2010年水资源公报等相关资料与成果。

为了客观分析最新发展情况下具有代表性年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应按照《调查评价》的口径,收集整理和分析2001年~20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资料。

12、本次工作规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和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制订均应以《综合规划》确定的2020和2030水平年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依据,若要对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调整或改变,需结合近年来供用水情况的新变化和未来发展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计划安排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和专门的技术审查。

13、为了保证成果的科学合理与公平公正,工作中应以流域水平衡关系为基础,加强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成果的合理性分析,要注重两者之间成果及其与《综合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第二部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订一、工作任务与基本要求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订的工作重点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要求,提出不同规划水平年供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包括不同水源的供水控制目标和不同用水行业的用水控制目标。

2、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订应以《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依据,结合近年来用水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势的新变化,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不同水源和不同行业用水的综合平衡关系,合理确定各水资源分区和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3、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的制订以水资源二级分区套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各流域机构在具体工作中,可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适当进行细化。

4、本次工作现状年为201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订的水平年为2020年和2030年。

5、本次工作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成果的分析计算要求细化到各基本单元,主要包括各基本单元:用水总量,不同水源(地表水(含外调水)、地下水、其他水源)的供水量,不同用水行业(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的用水量及用水消耗量。

6、本次工作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成果除提出不同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情况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成果外,为了便于对不同来水情况下的用水总量进行考核,还应提出50%、75%和90%不同来水频率情况下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成果。

各流域和各地区还可根据本流域的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其他来水频率的成果。

7、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的批复意见,本次工作2020水平年,全国多年平均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6700亿立方米,2030水平年,全国多年平均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7000亿立方米,各水资源区及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均以此作为控制条件分解协调确定。

8、对分解协调确定的各水资源区及各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应从流域和区域用水水平与效率、不同水源供水和不同行业用水变化趋势,供用耗排平衡关系和流域水平衡关系等方面进行合理性分析,检验成果的合理性。

二、技术路线与工作步骤9、技术路线:按照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控制,依据《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在对近10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变化分析,统筹协调流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综合平衡不同水源和不同行业供用水量,确定不同水平年各水资源一级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经综合平衡协调分解确定相关省级行政区和主要江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订技术路线见图2。

10、 本次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制定的工作步骤是:①以水资源二级分区套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归纳整理《综合规划》基准年、2020和2030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成果,包括供用水总量、各类水源供水量、各行业用水量以及各行业用水消耗量和用水消耗总量等成果。

②以水资源二级分区套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收集整理2000年~2010年供用水总量、各类水源供水量、各类用水行业用水量以及用水消耗量等资料,进行现状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分析。

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与安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施情况,特别是重大水资源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以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等因素,分析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势的新变化。

④根据全国多年平均用水总量2020水平年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2030水平年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的目标要求,以《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依据,进行综合平衡,协调分解确定各水资源一级区2020和2030水平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⑤各流域机构按照水资源一级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以《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依据,与相关省级行政区进行协调平衡,结合区域近年来供用水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新变化,按照保护生态、强化节约、控制用水增长的要求,统筹协调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用水、不同水源之间的关系,综合平衡提出水资源二级分区套省级行政区2020和2030水平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