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自考法律专升本毕业论文浅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学生姓名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年月日所属地区浅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摘要:时代的进步,人权问题在国际问题中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人权问题已越出国家界限成为全球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
本文从人权与主权的概念入手,逐步分析两者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即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但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人权保护的限制、两者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的关系不可将两者对立开来的。
关键词:主权人权关系目录一主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主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主权原则的含义和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尊重主权与尊重领土完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人权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主权与人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人权是主权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人权是主权的合法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主权是人权的保护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如何推动人权与国家主权协调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浅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一主权(一)主权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
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予。
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
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只是对这一权利予以确认和保护。
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所谓对内最高权,是指国家行使最高统治权,国内的一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管辖;还指国家的属人优越权和属地优越权。
所谓对外独立权,是指按照国际法原则,在国际关系中享有独立权,即独立自主地、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如国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根据本国的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制定国家的法律、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等等。
这就是国家行使主权权利的自主性和排他性。
所谓自卫权,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而进行国防建设,在国家已经遭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
主权具有对内属性和对外属性。
主权对内最高的属性实质上指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力,它通过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实现,体现在颁布法律、废除法律、决定国家组织原则、决定政权组织原则、决定经济体制、统率军队等权力上。
主权对外独立的属性派生于主权对内最高的属性。
它主要指一个国家有权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政策,处理国际事务和享有国际权利与国际义务,不允许其他国家或其他实体干涉一个主权国家在这些领域中的自主活动。
(二)主权原则的含义和意义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重要原则,其要求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侵犯。
换言之,国家是独立的、平等的,各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的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各国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其他国家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干涉。
现代国际法确认上述内容为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础和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这就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基本含义。
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详尽阐述了主权原则的内容,其中心是各国主权平等。
该宣言规定,主权平等包括下列要素:①各国法律地位平等;②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③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④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⑤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⑥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在国际实践中,只有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才能使国家主权原则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反,如果各国可以互相干涉,可以恣意侵犯,可以借口主权性质不同而兵戎相见,国际关系就要混乱,国际法也就无法存在了。
因此,将国家主权原则比作各国保护自己生存,反对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法律盾牌,是完全正确的。
国家主权原则对国家、对国际法都有重要意义。
国家主权原则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特别是二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国际文献都确认了这一原则,包括《联合国宪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此原则列为首位,也说明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1互相尊重领土完整领土完整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表现,国家之间相互尊重领土完整是尊重国家主权的最主要内容。
应当指出,领土完整是个法律概念,而非单纯的地理学概念。
在地理学上,依领土分布的连续程度认识领土的完整性,将领土连成一片的称“连续领土”,领土被海洋分隔的称为“不完全连续领土”,部分领土被他国领土分隔或包围的称为“非连续领土”。
习惯上将连续领土视为完整,而后者为不完整。
而在国际法上,领土完整表明了领土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特征,指国家领土不能被分裂,领土主权是否被侵占。
连续领土若为别国侵占或分裂,也不能视为领土完整;相反,领土并不连续,但并未被别国侵占,仍应属领土完整。
领土完整是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是鉴别国家是否真正享有独立和主权的重要标准。
2尊重主权与尊重领土完整的关系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个互相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国家是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行使主权的,只有国家主权存在,才能保证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才能保证领土完整。
如果国家主权被剥夺,领土主权就失去了保证。
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领土也不可能完整。
如果侵犯了一国的领土完整,肢解、分裂、侵占了该国领土,当然就破坏了该国的主权。
因此,尊重一国主权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基础,尊重的一国的主权必然应该首先尊重一国的领土完整,领土完整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权的概念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权利。
人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的主体必须是全体人类。
正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国籍、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区别,都有资格享有人权。
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人,都应该享有人权,人人如此。
第二,它的内容必须体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自由和平等一直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
从人权的角度讲,自由就是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平等就是使人享有相同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在国际人权法和各国宪法中,人权的规定都是指向自由和平等的,都是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普遍肯定。
简单地讲,人权是指人依其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之所以是人权,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尊严,体现了正义、公平、人道、善等美好的人类精神和价值。
离开了人权,人类就无法有尊严地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人权是人类安全和幸福的保障,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
三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一)人权是主权的来源正是人民让渡了自己的权利方才产生了那个凌驾个人之上的主权,如果没有人权,那么主权也将是不复存在的。
同样,主权的大小强弱从根本上也是由让渡自己权利的个人决定的,主权决不能自由扩张,以侵犯到个人的人权。
人权是主权的目的。
人们之所以让渡自己的权利,牺牲自己的自由,唯一的目的就是保障自己的权利,扩大自己的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们不能产生新的其他的力量,为了自存与发展只有结合已有的力量。
(二)人权是主权的合法性基础既然人权是主权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主权设立的必要性所在,那么人权也就成为主权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不能保障人权,主权也就不符合它的设立目的,它本身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主权是人权的保护工具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个人权利往往难以保障,于是订立社会契约。
主权成为捍卫人权的重要工具。
然而主权也只是人权保护的诸多工具之一。
既是工具,主权也就具有暂时性,况且主权本身具有扩张性,时刻可能成为人权的敌人,即使没有成为人权的敌人,个人为主权运行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因此,主权不过是人们为了保障自己权利而权宜选择的工具。
(四)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人权的保护主体是国家,人权和人权保护任何时候均离不开国家。
国家不仅直接制定国内人权法,国家还参与制定国际人权法,而且,国家还承担着将国际人权法转化为国内法的义务。
首先,国内人权法是由国家直接制定并由国家保证其实施的,国内人权的实现,是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结果。
其次,国际人权法同样也是由国家集体参与制定,并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保证其得以实现,国际人权条约,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人权条约规定的国际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是国家之间通过国际合作履行国际法义务的结果。
再次,国际人权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必须经过国家将其转化为国内立法,并保证在国内得以贯彻和实现。
因此,没有主权国家的参与,任何个人和集体或民族均不可能直接享受到国际人权的保护。
可见,人权及其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际法上的其它义务一样,是主权国家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条约为行为规范,自觉承担国际义务的结果。
国家之间签订的有关人权公约,是人权国际保护的法律依据;国家间相互承担这些条约的义务,是实现人权国际保护的基本方式。
国家要达到保护人权的目的,就不可能没有主权。
坚持国家主权原则,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国家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整个欧洲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德国法西斯大肆杀害和虐待无辜平民,人民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和健康根本得不到保障。
在国家主权被侵犯的情形下,国家对人权的保护根本无法实现。
只有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国际人权才得以遵守和实施;也只有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国内人权也才能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