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对立统一
(二)说明动物体的生理活动
物质——阴 功能活动——阳 阴(物质性)——代表者物质或物质的贮藏——阴精; 阳(功能性)——代表者机体的机能活动 ——阳气; 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这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 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热者,阳胜其阴也”,“夫寒者,阴胜其阳也” ——《元亨疗马集》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调经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3、分析疾病的性质
阴阳失调发生的原因与所致疾病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偏盛致病 实证
阴盛 阳盛 实寒 实热
阴虚 阳虚 虚寒 虚热
药物等作用
调节阴阳
阴阳平衡
1 疾病痊愈
保持失调
2 迁延不愈
阴阳概括疾病证型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疾病症状
属阳症状
属阴症状
色泽 鲜明
灰暗
声息 高亢洪亮 症状 热、燥、动
低微无力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洪、滑
迟、沉、小、细、涩
部位 口色
阴盛 阳盛
阴胜其阳 阳胜其阴
绝对过盛
实证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
阴衰 阳衰
不能制阳 不能制阴
相对过盛
虚证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阳俱 损(虚)
阴阳两虚证
虚证
实寒证 实热证
虚热证 虚寒证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3、分析疾病的性质
阴阳失调发生的原因与所致疾病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偏盛
失
调 的 直
阴阳某一方 偏衰导致
阴阳偏衰
接
原 阴阳双方俱
因
衰导致
阴阳互损
阴盛 阳盛
阴胜其阳 阳胜其阴
阴衰 不能制阳
阴
阳
阳衰 不能制阴
失
调
阴损及阳 阴阳俱 阳损及阴 损(虚)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3、分析疾病的性质
阴阳失调发生的原因与所致疾病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阴 阴阳偏盛 阳 失 调 的 阴阳偏衰 直 接 原 因 阴阳互损
1、解释疾病的发生; 2、分析疾病的病因; 3、分析疾病的性质; 4、解释疾病的发展变化; 5、判断疾病的转归;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1、解释疾病的发生
1
从宏观的阴阳观点解释疾病的发生!
阴阳状态 阴阳平衡
病因作用
阴阳失调
机体状态 健康状态
病因作用
疾病发生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1、解释疾病的发生; 动物与环境的整体
2 从具体的阴阳
(正气与邪气) 观点解释疾病 的发生!
动物体 正气
抗病因素
环境因素 邪气
致病因素
阴
阳
对立制约
健康状态 邪不胜正
正不胜邪 疾病发生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2、分析疾病的病因 阴邪
用阴阳划分六淫和分析病因致病特点
阴阳对立
寒邪 湿邪
易伤 阳气
六淫之邪
阳邪
热(火)邪 风邪 燥邪 暑邪
易伤 阴精
表、外、上 红、黄、赤紫
里、内、下 白、青、黑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2、概括疾病证型 一切病证,不外“阴证”和“阳证”两种。
一切病证
阳证 表证 热证 实证
阴证 里证 寒证 虚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2、概括疾病证型 分析疾病,先应把握住阴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偏盛致病 虚证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4、解释疾病的发展变化
用阴阳转化解释疾病特性的转变/变化
阴证
阳证
阴阳转化 阳证
一定条件 阴证
寒证 虚证 里证
热证 实证 表证
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 表里转化
热证 实证 表证
寒证 虚证 里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阴阳对立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3、分析疾病的性质
从阴阳失调致病分析疾病性质
阴阳状态 阴阳平衡
病因作用
阴阳失调
? 机体状态 健康状态
病因作用
疾病发生
据上:阴阳失调导致疾病发生 那么:阴阳失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3、分析疾病的性质
阴阳失调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失调的本质
阴 阳
阴阳某一方 偏盛导致
4、解释疾病的发展变化
用阴阳转化解释疾病特性的转变/变化
举例1:如患败血症的动物,开始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舌红,脉象洪数等热象,当 严重者发生“暴脱”时,则转而表现为四肢厥冷,口舌淡白,脉沉细等寒象。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5、判断疾病的转归
阴阳平衡 病因作用 阴阳失调
健康状态 病因作用 疾病发生
治疗疾病
“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 ——《元亨疗马集》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 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 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 阳,则医道虽玄,思过半矣。”
动物整体
体表
体内
身体 上下
四肢内 外侧
胸腹腰背
头尾
脏腑
经络
气血
上下 外 内 腰 部部 侧 侧 背
胸 头尾 腹
代表阴
背腰 胸 腹
六五 腑脏
心肝 肺脾
肾
前 前 气血 后后 肢肢 三三 阳阴 经经
代表阳
功能
物质
(一)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动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观念; 但其可以每一组织结构可根据其所在的相对部位及相对 的功能活动特点划分为阴阳两方面——阴阳观点。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动物体的生理活动 (三)解释动物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六)用于疾病的预防
(一)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按阴阳学说观点:动物体是一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有机 整体,其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
动物体内的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衡,维持动物体内正常 的生理活动——动物处于健康状态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动物体内的阴阳双方失去平衡关系, 不能互相为用而分离——动物处于病理状态,甚至死亡。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解释动物的病理变化
(二)说明动物体的生理活动
物质与功 能的运动
阳气——促进物质 的新陈代谢
阴精——功能活动 的基础
新陈代谢
“阴精” 是阳气的源泉,“阳气” 起着卫外而固守阴 精的作用;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 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二者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互 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关系。
(二)说明动物体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