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5.阴阳的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与互藏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一)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
1.含义: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 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 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 阳↑→阴↓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ⅰ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 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 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 阳虚则阴盛(相对)
3.阴阳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双方以比较而分阴阳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3)阴阳可相互转化
日中
可 分 性
平旦
黄昏
鸡鸣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 ——《素问 • 阴阳离合论》
4.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 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2.分析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
表证、热证、实证——阳 八纲辨证 里证、寒证、虚证——阴 总纲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1. 确定治则、治法 (1)治则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调理阴阳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分析病机、确定治则治法
阳盛
损其有余
阳邪犯人 机能亢奋 阳亢盛 实热证 阳胜则热 邪并于阳 产热过剩 阳长阴消 伤阴 阳胜则阴病
清泻阳热
1.阴阳偏盛 阴盛
清泻阳热兼以补阴
机能障碍 阴邪犯人 阴亢盛 实寒证 阴胜则寒 产热不足 邪并于阴 阴长阳消 伤阳 阴胜则阳病
阴阳失调 调整阴阳
温散阴寒
温散阴寒兼以补阳
阳虚 阳气亏虚
2.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虚 阴精亏虚
(四)阴阳消长平衡
1.含义: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数量上始终 存在着不断地增加或减少的运动变化, 从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 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 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 A.阴消阳长 B.重阳必阴 C.由阳转阴 D.阴长阳消 E.重阴必阳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 括阴阳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阴阳 的关系。 2.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尤其是在病理和治疗方面。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太阳
阳 阴
月 亮
《说文解字》:“阴,暗 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1. 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
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
抑 制
阴
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 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 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体阴阳。 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 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归属于阳,而将具有内守、 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 象统归属于阴。
2.类型:
⑴此长彼消:即
阴长阳消 ---阴阳制约太过 阳长阴消
阳热亢盛,损伤阴液—阳长阴消 “阳胜则阴病” 如:疾病 阴寒偏盛,损伤阳气—阴长阳消 “阴胜则阳病”
⑵此消彼长:即
阴虚 如:疾病 阳虚
阴消阳长 ---阴阳制约不及 阳消阴长
火旺(阴消阳长) 阴盛(阳消阴长)
2.类型:
阴长阳长 ⑶此长彼亦长:即 阳长阴长 ---阴阳
⑵人体
营养物质(阴)——充足
功能活动(阳)——健全
相互依存为用 生命活动正常
就人体气血而言,气属阳,血属阴, 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助 长关系。
气
气可生血
血
气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 就会出现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或 “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或“亡 阳”,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地之阴气上升
⑵人体 男(阳)
女(阴)
媾精
诞生
新的生命
阴阳互藏
1.含义: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 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 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 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 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阴阳互藏
2.举例:
⑴自然界 上(阳)
下(阴) ⑵人体 心(阳) 肾(阴)
阴 阳 学 说
湖北中医学院 中基内经教研室 齐宝芳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 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典哲学理论。是古人探 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 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损 其 有 余 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阳病治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实寒证(阴盛则寒) 虚热证(阴虚则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补 其 不 足
阴病治阳
虚寒证(阳虚则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双补
2.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
春夏养阳 调理阴阳 秋冬养阴 阴阳平衡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部位
上部 体表 背部 四肢外侧---阳 下部 体内 腹部 四肢外侧---阴
2.脏腑
脏 腑 阴 阳 分 类
六腑
以动为主 受盛传化水谷 心 肺 阳 联络阳经 心—阳中之阳 肺—阳中之阴 脾—阴中之至阴 脾 肝 肾 肝—阴中之阳 肾—阴中之阴 联络阴经
上中之上阳 上中之下阴 下中之上阳 下中之下阴 心火(阳) 心血(阴) 肾阳 肾阴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二)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 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抑制。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 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
谢 谢!
(三)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 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精与气、物质与功能
2.举例:
⑴自然界 上(阳)——无上则无所谓下 下(阴)——无下则无所谓上 相互依存为用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暑、(火)热邪---阳邪
如:六淫
寒、湿邪---阴邪
2.分析病机
阳盛 1.阴阳偏盛 阴盛 阴阳失调
阳邪犯人 机能亢奋 阳亢盛 实热证 阳胜则热 邪并于阳 产热过剩 阳长阴消 伤阴 阳胜则阴病
阴邪犯人 机能障碍 阴亢盛 实寒证 阴胜则寒 邪并于阴 产热不足 阴长阳消 伤阳 阴胜则阳病
注意事项
1.人体生理状态的阴阳平衡是常阈的、 动态的平衡(即阴平阳秘)。 2.在生理状态的平衡中,往往有一方占 有主导地位,由此导致个体在体质上的阴阳 差异(分为偏阳质、偏阴质和阴阳平和质)。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正气 病 邪气
阴精 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阳气
阴邪 阳邪
邪: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法于阴阳”“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3.归纳药物的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 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味药有发散、促进运动之性; 甘味药能滋补和缓急; 淡味可渗泄作用;故辛、甘、淡属阳。 酸味能收敛; 苦味能清热、坚阴; 咸味能软坚散结;故酸、苦、咸属阴 。
药物的作用趋向—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对立统一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互根互用:相互依存、促进
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交感:阴阳互相感应而交合 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的量变 运动 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的质变
联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2.举例:
⑴自然界水(阴)——灭火 火(阳)——化水 ⑵人体 兴奋(阳)——动 对立制约
抑制(阴)——静
对立制约
人体中的阳气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 而人体中的阴气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两者 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素问 · 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补气(阳) 如:治疗 补血(阴)
互根 得当 互用
补血(阴)---阳长阴亦长 养气(阳)---阴长阳亦长
阴消阳亦消 ⑷此消彼亦消:即 阳消阴亦消 ---阴阳 气虚(阳) 如:病理 血虚(阴)
不及 互根
互用
血虚(阳消阴亦消) 气虚(阴消阳亦消)
(五)阴阳相互转化
1.含义:指对立的阴阳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关系。
阳虚 阳气亏虚
2.阴阳偏衰 阴虚 阴精亏虚
虚寒证 无以制阴 阳虚则寒 相对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