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
印文篆体笔画挺拔。
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
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
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
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
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
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
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
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
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
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
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
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
”珍爱之情溢于言表。
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
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
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
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
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淳于蒲苏”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
其青玉材质中有天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
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细,几乎无出其右,即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
其篆刻艺术之精湛动人,令人过目难忘。
“应衢”玉印,汉,印面1.4×1.4cm,通高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
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
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
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
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
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异”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
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
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妾繻”玉印,汉,印面2.0×2.0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
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
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
“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
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此书体名称。
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
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与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田莞”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
印文舒展,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
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
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
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
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
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绩平”玉印,汉,印面1.2×1.2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
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
“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
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
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
此印白玉通体一色,润泽细腻,光莹而不暴露,材质与制作俱佳,是汉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潘燕”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
“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
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禁扼腕。
“张隆私印”玉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
印钮较高,状如覆瓦。
印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夺目,堪称玉印精品。
此为东汉私印。
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的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
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
“私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
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实为罕见,足以表现汉世琢玉工艺水平的高超。
“赵婴隋”玉印,汉,印面2.1×2.1cm,通高1.5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三字。
“隋”字上右侧部一撇左出,为汉篆入印的变化。
印文笔画浅细流畅,似笔锋游过。
印材极佳,碧玉微青,通体一色,光润异常。
其色淡绿如新潭之水,清澈悦目。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
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
“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
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杜元”玉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1.5cm。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
“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书写文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
此印玉色黄而闪青,土沁黄斑如枯叶覆地。
“郭徹”玉印,东汉,印面1.9×1.9cm,通高1.3cm。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
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
此为东汉私印。
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
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
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缺。
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宫博物院。
“尹让”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
“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
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黄,黄如淡色豌豆泥,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
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
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
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
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
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王尊”玉印,东汉,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
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
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