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思品课教学导学案的“着力点”
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在我县全面铺开。
导学案的出现,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用导学案实行教学,应彰显思品课学科特点,所以,在编、用导学案时需把握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贴近生活,适当延伸拓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基。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所以,基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点,我们在编、用导学案时,就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交流,去分析和判断,去选择和比较,去反思和评价。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淡化知识,注重活动体验。
导学案如果仅仅简单地给学生提出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题目,能够说阅读水平正常的学生只要通读教材,就能很容易地解决,但是,他们仅仅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思维的深化,没有矛盾的冲突,没有相互质疑,没有情感的反思,所以,从本质上说,这种活动不是探究。
要真正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在编、用导学案时,就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实行补充、延伸、拓展、整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恰当的材料和问题,或者创设模拟化的情景,或者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等等,给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有情感的体验,才会使他们真正受到心灵的洗礼。
同时,在编写导学案时,即时引进新、近、活的材料,对教材内容实行延伸拓展,还能够补充思品教材素材滞后性的劣势,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以德育功能为主的思想品德课,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应该达到三个要求,一是学习目标要细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把握;二是要凸显三维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水平目标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果仅仅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那就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本质;三是要深入了解学情,在吃透教材和课
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理清重点和难点,熟悉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要注重研究学生,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学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行性。
在编写和应用导学案实行教学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有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资料,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初的兴奋点和基础点。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度越高,学生越感兴趣,越容易展开教学。
所以编写“导学案”时,要努力创建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由易渐难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持续地深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随着新课模的建立,当学生每个学科、每个课时都收到导学案时,能否让学生保持耐心,“抓住”学生,激趣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编、用导学案时,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效教学才有保证。
三、培养规范,促成有效合作。
导学案在课堂上应用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应用导学案实行自习和小组合作?我认为其着力点应该放在规范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上。
如果没有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养成,导学案在课堂上很可能沦为一种摆设,且极大地浪费教育资源。
在初始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了解导学案的构成,大概知道每一个环节的任务;其次要培养学生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懂得课题、引言、框题、标题、正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要指导自学方法。
例如,在学生自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
眼、手、脑各种器官并用,边看边想边用不同自学符号勾划圈点概念、原理、关键字句,粗读精读合用。
粗读即看课题、引言、框题、正文,初步阅读全课内容。
精读,就是结合导学案的问题,读得细致透彻,注意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及关键词,然后记下疑难点或不懂之处。
要让学生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记,读有效果,就一定要注意避免学生自学走过场的情况出现,否则自主学习将是一句空话。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如果不做任何安
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就得不到有效提升。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展开小组合作之前就应该给他们分好工,如每组均设一名大组长,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组均设有政治组长,负责收作业本,记录组内的得分情况。
为了分工更合理,在一定周期后,轮流调换组员的任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告诉我们奖励重要性。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在展示环节实行竞赛,很大水准上能够刺激学生通过合作更高效的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
总来说之,“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对于“学案导学”这个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阶段,其着力点应有所侧重,要实现初中思品课“少教多学”的目标,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探索、总结、完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