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词类活用问题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齐使田忌将.而往。
——兼语结构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
“饮”破读为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蹄:踢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卿欲何言?(《赤壁之战》)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
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时不我待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左传·僖公七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宣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