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临床浅析
摘要:荆夏敏[1]认为:“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上,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内元气,治疗银屑病必须从肾治,从提高机体内元气着手”。
故在治疗方面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关键词:银屑病扶正祛邪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81-02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祖国医学称之为“白疕”、“松皮癣”等,是一种以皮肤代谢障碍产生慢性丘疹红斑鳞屑性皮损为主要特征的身心性疾病。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血燥、血虚等有关;西医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感染、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
叶天士[2]认为,“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故解除斑疹须祛除内邪方可。
而祛除内邪则须扶助正气。
银屑病之所以顽固、难以治愈,关键是人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治疗法则,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走入了治疗误区而造成的。
荆夏敏[1]教授在他所著的《银屑病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银屑病并非“不治之症”。
之所以难治是在于人们没有正确掌握该病的治疗法则,多数学者对待疾病只把注意力放在“祛邪”上,而忽略了“扶正”。
结果导致正气下降,邪毒内侵营血,愈治
愈重。
中医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经圣著《黄帝内经》对肌肤之病症在病因病理及治疗方面,就有精辟论述:“肤疾之所生,为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风挟毒蕴,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气血不畅”。
意思是说,皮肤病变,与情绪起伏不定,饮食结构不合理,风邪入侵人体有关,这是指病因。
而“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气血不畅”则说的是患者身体阴盛阳衰,气血运行不畅。
气和血的流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所以说,银屑病必然是属于阳虚的,正气不足。
故在治疗方面治则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应用“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我们必须先明确治疗银屑病的误区是什么?患者应慎禁用哪些控制性药物?以及控制性药物的危害有哪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运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
1银屑病治疗上的误区
银屑病治疗上的误区表现为:当银屑病患者皮肤上刚开始出现丘疹性红斑时,此种现象已经表明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内分泌紊乱,微循环失畅,皮肤排泄功能发生了障碍,使机体内应排泄的内毒素积聚于皮肤而产生病变组织现象。
所用的药物不是用来促进皮肤恢复正常代谢功能、排泄内毒素,而是通过抑制皮肤细胞增殖,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用则有效,停则加重,结果在用控制性药物的过程中,轻则损伤机体元气,重者造成肝、肾功能损害,最终造成病情更加顽固和难治化[1]。
2银屑病临床应慎禁用的药物及其危害
2.1皮质激素类药物。
皮质激素类药物分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药常用的有肤轻松、皮炎平、肤疾宁、乐肤液、皮康王、恩肤霜等;内服药常用的有:强的松、地塞米松及一些高浓度的激素针剂等。
此类药物治疗银屑病虽然见效快、使用方便,但副作用很大。
轻者使机体产生如痤疮、口周皮炎、酒糟鼻、青光眼、紫癜等副作用。
重者导致原有的肾上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而萎缩,丧失了正常分泌肾上腺激素功能。
患者一旦停药即出现严重性反跳作用,导致病情更加难治化。
初患者和儿童患者应慎用。
2.2抗肿瘤类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类药物有:白血宁、氨甲喋呤、乙亚胺、乙双吗啉等。
此类药物进入人体后无选择的杀伤细胞,对正常细胞生长破坏很大。
特别对肝细胞、骨髓细胞破坏性更大。
可诱发白血病危及生命。
且严重破坏人体正常免疫功能。
应禁用。
2.3中药清热凉血类药物。
此类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理论观点为:银屑病皮损基底发红、充血,是“血中有热”之故。
在治疗银屑病方面,早期对患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且其副作用比上述两类较小。
但是,久用则损伤机体正气。
虽然清热凉血药物能使机体暂时消除热象,但由于凉血而导致皮肤微循环瘀滞更加严重,且易使滞塞程度由浅向深转化,严重损坏了皮肤排泄功能,同时凉血之久,可损伤正气,同样使银屑病难治化,故不可久用[2]。
3“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
3.1“扶正祛邪”释义。
扶正祛邪(即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上的一大法则。
扶正是使用扶助正气的方药或其他治疗手段(针灸、通过功能锻炼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是补虚。
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采用驱除邪气的方药或其他治疗手段(针灸、手术等)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是泻实。
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做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使偏盛偏衰的情况得到纠正,使疾病向痊愈的方面转化。
因此,扶正和祛邪所用的方法虽不同,实质上都是帮助机体,使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由于中医的虚是指正气虚,实是指邪气实,所以补虚即扶正,泻实及祛邪。
更重要的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我们之所以否定“清热凉血”法,就是由于其易损伤机体正气,故不主张采用“清热凉血”法治疗银屑病。
3.2病因病机。
现代诸多医家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各自有其独到的见解。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总体来看主要在血热、血燥、血瘀和血虚这四个方面。
此外,还有毒盛、阳热偏盛等学说。
荆夏敏[1]在长达三十余年的行医过程中探索出了:“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上,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内元气,治疗银屑病必须从肾治,从提高机体内元气着手”。
认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为“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病理实质是:“血热是假象,血瘀
是本质”。
3.3临床治疗。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以说致病的原因虽在于邪,发病的关键却在于正,由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方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银屑病患者大多病久,征象阳衰血瘀,宜选温中助阳,活血化瘀之法。
荆夏敏教授依据银屑病“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的病机原理确立了“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在治疗银屑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然而要做好临床治疗工作,首先必须理解和明确“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然后综合应用,不断补充和完善。
3.3.1温阳强肾。
温阳强肾是依据肾阳不足的病机原理,制定出的治疗法则。
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而银屑病的根本原因是肾阳不足,故在治疗上就必须调整阴阳的失调,不足着补之,即采用“温补肾阳”法,利用温补肾阳的中药来提高机体内的元气,达到阴阳平衡的治本目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是内因,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状态,抗病能力等因素,正气相对不足是发病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损着温之”。
银屑病的根本在于肾阳不足,因而“温阳强肾”实质从根本上起着“扶正祛邪”的作用。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水火,水火二字即气血,水
即化气,火即化血,火为阳,可理解为命门之火(肾阳)。
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不能化血,治火即是治血,故温阳强肾亦可调血。
3.3.2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即应用具有调畅血行,祛除瘀滞的药,以解除血郁、血瘀、血结所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我们知道银屑病的病理实质为血瘀,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
临床应用上应依据患者血瘀症状的轻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合理配伍药物,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3.3解表消斑。
解表消斑即祛除表邪、消除斑疹,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疗法,又称汗法。
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症。
银屑病破坏正常的皮肤新陈代谢功能,相反,皮肤新陈代谢功能失常又影响着银屑病,病情严重的银屑病患者往往会有内热的感觉,甚至出现低热不退或高烧症状。
故采用“解表消斑”法来治疗银屑病。
归属“解表扶正”法。
即通过祛除表邪来达到扶助正气,进而消除斑疹。
真正的用意在于增强机体肌肤代谢能力和皮肤排泄功能,使机体内的多余热量和内毒素得以外泄,达到祛除病邪,消除皮损的目的。
临床上需依照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质地域以及四时来合理配伍药物剂量,即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域及四时不同而异,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小结
综上所述,治疗银屑病的误区为:注重祛邪而忽略扶正,采取控
制而舍弃治本。
从而使简单的病情复杂化,复杂的病情难治化。
客观讲,这不是在治病,而是在造病。
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扶正祛邪”。
上述“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对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而言,在治疗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符合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法则”。
因此,才能在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荆夏敏.银屑病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1
[2]黄志英.叶天士医学全书.温热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