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时间排列)【2006 年】2006 年7 月5 日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 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

这30 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 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 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6 年10 月31 日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开启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的先例。

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代表性人物,通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命名方式给予认定,对在传承活动中有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助。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江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 个项目。

全省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3 名,经过专家初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议,32 人入围,涉及吴歌、昆曲、苏绣、扬州剪纸等25 个项目。

入围的代表性传承人中60 岁以上的22 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7 岁。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将享有包括向政府申请资助等一系列权利;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传承列入濒危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将提供帮助,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6 年12 月21 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 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民间文学类空缺外,48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5 项、民间舞蹈11 项、传统戏剧5 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 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 项、传统医药1 项、民俗5 项。

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 个项目。

2006 年12 月27 日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

【2007 年】2007 年1 月7 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个类别83个项目。

此前安徽省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 个项目,自动列入省级名录。

至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2 项。

此次公布的83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鞭打芦花等6 项民间文学、五河民歌等12 项民间音乐、卫调花鼓等10 项民间舞蹈、淮北花鼓戏等12 项传统戏剧、门歌等5 项曲艺、华佗五禽戏等2 项杂技竞技、火笔画等9 项民间美术、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等15 项传统手工技艺、新安医学1 项传统医药、洋蛇灯等11 项民俗。

2007 年1 月8 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5 个项目入选,涉及保护单位138 个。

这标志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省城太原共有7 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太原锣鼓、背铁棍(抬阁、挠阁)太原莲花落、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国家级)、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

2007 年1 月8 日西藏自治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 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传统戏剧等方面的项目入选其中,其中不仅包括了《格萨尔》、拉萨甲米水磨坊、日喀则昂仁迥巴藏戏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5 个项目,还有那曲山歌、日喀则甲谐、日喀则斯马卓、阿里扎达宣舞、山南扎唐果谐、昌都嘎玛银器工艺、山南杰德秀围裙编织工艺、拉萨萨嘎达瓦节、拉萨风马旗、日喀则新年、工布(林芝)新年、珞巴族服饰等23 个项目。

2007 年1 月9 日山东省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包括14 大类157项内容。

这1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17 项、民间美术29 项、民间音乐14 项、民间舞蹈21项、戏曲23项、曲艺10 项、杂技3项、传统体育与竞技4 项、民间手工技艺18项、传统中医药1项、消费习俗4项、民间信仰2 项、岁时节令1 项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10 项。

2007 年3 月5 日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坠子、唐三彩等148项荣登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中还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信阳民歌、双人旱船舞、皮影戏、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太极拳、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医圣张仲景祭祀及周易文化、洛阳正骨等。

2007 年3 月27 日黑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生,共计13类57项(含9项国家级名录)。

《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2007 年3 月29 日江苏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省级名录的共有十大类123 个项目。

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10个类别,123个项目。

其中民间文学类7项、民间音乐类16 项、民间舞蹈类14项、传统戏剧类11项、曲艺类8项、民间美术类24项、传统手工技艺类31 项、传统医药类2项、杂技与竞技类3 项、民俗类7项。

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省文化厅于2006 年11 月对社会进行公示的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荐项目公示后,省文化厅根据社会反馈意见,又先后召开了评审委员会、厅长办公会进行讨论,并邀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召开厅际联席会议进行审核。

2007 年4 月13 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发。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下简称《图典》)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历时7 个月编纂而成,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18 个项目的相关内容,计六十余万文字、三千余幅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这些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建立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现。

《图典》的发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 年5 月17 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安鼓乐等145 个项目被列入其中(其中包括24 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涉及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9 大类。

2007 年5 月23 日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发布第一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首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共14 项,其中民间文学1 项、民间音乐2项、民间舞蹈1项、曲艺2项、民间美术1项、传统手工技艺6 项、民俗1 项。

农六师申报的曲艺(迷糊戏、新疆曲子戏)、民间美术(蛋壳画)、传统手工技艺(碱蒿子烧制土碱、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酸菜、哈萨克民间医药)名列其中。

碱蒿子烧制土碱、酸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六师新湖农场选送。

2007 年6 月9 日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26名,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 大类134 个项目。

2007 年6 月9 日上海公布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石氏伤科、昆曲、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10 大门类,83 个项目名列其中。

2007 年6 月9 日吉林省确定首批75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二人转、延边朝鲜族冷面、松花江河灯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被列入其中。

此次确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分9大类75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

在75个项目中,有5 项在去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满族说部、朝鲜族象帽舞、蒙古族乌力格尔、吉林二人转、朝鲜族秋千和跳板。

2007 年6 月9 日湖北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黄鹤楼传说、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南剧、汉绣等98 个项目被列入其中。

此次确定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共十大类。

2007 年6 月9 日福建确定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1项。

名录共包括民间文学1项、民间美术4项、民间音乐13 项、民间舞蹈9项、戏曲23项、曲艺7项、民间杂技3项、民间手工技艺20 项、生产商贸习俗1项、消费习俗2项、人生礼俗1 项、岁时节令3 项、民间信仰7 项、传统体育竞技1 项等。

其中厦门中秋博饼、漳州木版年画、福建客家山歌、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评话、脱胎漆艺、龙岩采茶灯、福建陈靖姑信仰习俗等榜上有名。

2007 年6 月9 日重庆确定首批62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江号子、城口老腊肉、荣昌陶器、铜梁龙舞、秀山民歌等位列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曲艺、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

2007 年6 月10 日天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计30 项。

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民间舞蹈: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大沽龙灯,汉沽飞镲,刘园祥音法鼓,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海下文武高跷,蜡庙小车会;传统戏剧:天津京剧,评剧,卫派河北梆子;传统手工技艺:风筝魏风筝,杨村糕干制作工艺;民俗:天津皇会,天津天后文化,葛沽宝辇出会;曲艺:天津时调,京东大鼓,天津相声,骆派京韵大鼓,李派快板书,雷琴拉戏;杂技与竞技:回族重刀武术,拦手门武术,霍氏练手拳,北仓少练老会,北少林武术;传统医药: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

2007 年6 月13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湖民间故事”等225 个项目名列其中。

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十大门类。

其中,民间文学类23 项、民间音乐类11项、民间舞蹈类28项、传统戏剧类23项、曲艺类17项、民间美术类27项、传统手工技艺类48 项、传统医药类4 项、杂技与竞技类9 项、民俗类35 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