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行为艺术论文
摘要:语言行为艺术并不存在于高超巧妙的表达方式,还表现于深刻的独创性和合理的讲授内涵。
这种内涵的创造性表现在语言行为艺术的创造性利用。
教师就是利用其本身独特的艺术手法,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合理拓展,举一反三。
语言行为是贯穿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语言行为艺术,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其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除其靠本身身教、言教外,也要靠体态语言来辅助。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行为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体态语言与课堂教学
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
教师如何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1、眼神的运用艺术
首先,教师要学会看懂学生的表情即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及眼神变化中(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反馈),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然后对症下药,或调节教学的速度,唤醒学生的注意。
其次,“要看眼色行事”,运用好自己的眼神,即根据学生的眼神反馈出的信息,报之以相应的眼神,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表情的运用艺术
这里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根据体态语言学者分析,面部语言包括喜,怒,忧,思,恐,惊,悲7种表情,是具有特殊作用的非语言交流符号。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
3、手势的运用艺术
手势是体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能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也许正因为手势具有形象,指示,情感,意象等多种功能。
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讲课的“第二语言。
”
4、距离的运用艺术
人际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距离远近不一,也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结果效应。
有一项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离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
一般情况下,教师如果站在讲台上,配以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信息,就可以控制全班。
5、举止风度的运用艺术
举止是指人的身体运作,也是表达体态语言的一种信息系统。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举止得体,高雅大方,就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和稳定学生注意,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二、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其语言行为方式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其语言特点,仪表风度,道德行为,意志品质等都可能被学生认同或模仿。
所以,作为教师,除了在语言行为上必须讲究的规范性,准确性,逻辑性之外,还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的艺术性特点。
1、有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与“悱”是学生心理状态在外表面容和言语上的表现。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所体会,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
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语言形象通俗,新颖
认知习惯使人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就是形象化的信息,对于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问题。
运用恰当的,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甚至一些时下流行的语句,既可以增加教师授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果教师的语言乏味,学生的语言就会枯燥空洞,教师的语言如果形象通俗,新颖,
学生就能学会生动准确地表达。
3、幽默,委婉
孔子曰:“言之无及,行而不远。
”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
幽默委婉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文化的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同时,教师语言如果有“以退为进,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风格,学生也就会努力在表达中体现含蓄委婉的风度教养。
4、抑扬顿挫
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不论讲课还是和学生谈话,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一种语气,否则再精炼的深刻的内容也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抓住契机,用恰如其分的,富于鼓励性的语言区激化学生的情绪,再因势利导,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语言行为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效能
教师语言行为的准确运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要求精心设置的课程,师生进行教学互话的教学实践活动。
语言行为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亦称“常规武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言行为艺术在课堂
1、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言行为的最主要的功能。
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启发式学习,而贯穿这一原则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语言行
为艺术的娴熟应用。
语言行为启发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巧妙的利用语言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一种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使他们的思维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从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优胜之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行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只有在师生语言互动过程中,才能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励自己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3、推动师生和谐互动
课堂中,教师都想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教师的单边活动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
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语言行为艺术的恰当运用。
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它又是“兴奋剂”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4、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有条有理,全面正确地阐述自己思想。
结语:总之,语言行为艺术并不存在于高超巧妙的表达方式,还表现于深刻的独创性和合理的讲授内涵。
这种内涵的创造性表现在语
言行为艺术的创造性利用。
教师就是利用其本身独特的艺术手法,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合理拓展,举一反三。
当然,教师的语言行为艺术对学生具有指导性,示范性。
因此,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影响力不仅是职业的,教育的,教学的,它还存在于更广大的空间之中。
甚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规范得体的优良的语言与行为,不仅可以表现出教师崇高的师德和良好的职业情操,而且具有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教育艺术魅力,可以对学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党宇飞,周文涛《中学教师语言行为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崔丽洁,体态语言与课堂教学,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J],1996年,第1期
[3] 赵风琴,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探讨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语言效能,外语教学研究[J],2008年,第10期
[4] 邓秋,语言态度对语言行为的影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