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PPT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PPT课件


6.天舟一号 2017年0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 船天舟一号,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 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 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
试验等功能。这是我国载 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 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 ,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 间站时代。
(2018·河北邢台高一考试)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 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 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 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 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 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 我们将取得胜利。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 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 “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 旗12月15日晚通过电视直 播“亮相”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 文章用了很长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种写法符合新 闻的写作要求吗?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三段论推理”的解 释,然后对例句进行分析。“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大前提, “我们是勇者”是小前提,“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是结论。 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 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最后,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 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了解飞天的历程
“神舟”一号在太空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胜利归来!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
2005年10月17 日4时33分,“神 舟”六号返回舱在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 旗成功着陆,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 平安返航。
“神舟”七号航天员 翟志刚出舱活动
4.注字音
﹒轨( ɡuǐ )道 ﹒酝酿﹒( yùn niànɡ ) 横﹒亘( ɡèn )
橘﹒( jú )红
﹒嫦娥﹒( chánɡ é )
翌﹒( yì )年 苛﹒( kē )刻
乾﹒坤﹒( qián kūn )
探究一:把握文章内容
1.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
梳理的方法首先在于分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背景介绍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 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在完成21个小 时、60万千米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 蒙古大草原上。该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 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 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3.文体知识
【提示】本文虽然用了很大 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 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 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 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 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 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 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 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 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 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 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探究二: 把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在主体部分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提示】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3)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号的成功发射。
一、双 关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的标题,一语双关,一 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一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半个世纪的探索。拟题巧用双 关,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 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格 叫双关。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使语言幽 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 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结语:第27~30段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 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 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 过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 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 指这一探索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是中国航空航天史的精彩集锦,看了之后,是不 是心潮澎湃呢?一起学习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1.进一步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把握历史与现实 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重点) 3.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激发民族 自豪感。
1.走近作者
贾永,曹智,白瑞雪, 新华社记者。继通讯《飞向 太空的航程》之后,三人又 合写了通讯《托举神舟飞天 的无形助推器》。
2.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要单纯追求风趣 和含蓄。双关构成歇后语时,尤其应注意体现积极健 康的思想。
二、中国航天成就显赫 1.“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 明、景海鹏飞向太空。27日16时48分,翟志 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刘伯明等人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 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国航天史上 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此诞生。
2.“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 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程,踏上与此前发射升空的 “天宫”一号的“赴约之旅”。经过两天的追逐和5次 变轨,“神舟”八号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 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11月17日,“神舟”八 号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
3.“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18 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搭载着 景海鹏、刘旺和我国第一位飞天女 航天员刘洋,飞向太空。
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 和努力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样作者就委婉地赞扬了那 些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间上) 导语(1~3): “神舟”五号升空(描写式) 意义十分重大(评论式) 主体(4~26): 回顾航天历史(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结语(27~30):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迎来飞天时刻)
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 表现在生动性上。借用文学手段,可以用描写、抒情、 对话,也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通讯在报 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生动、形 象,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此外,通讯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 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只 是“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 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 可以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 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 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 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提示】作者这样写是 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 空航程中的艰辛。
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进行了一次 自动交会对接后,6月24日,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分离, 刘旺操作飞船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靠近,取得了 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完全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4.“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 十号飞船搭载聂海胜等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在轨飞行 期间,航天员先后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 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中 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 号载人飞行任务成功,标志着我 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 顺利收官。
5.“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长征 二号FY11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 “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
此前,9月15日,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 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答案(示例):(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 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 断取得进步。
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 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并补充课外 的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从构成条件来看,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 义双关两类。谐音双关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 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或句子 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运用双关要注意的问题: 1.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意,
其中蕴含着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是表意所在。既要含 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如果造成误会或歧义,那 就有失自然巧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