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2012年第0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4,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2期)
Total No .292
收稿日期:2012—01—15
作者简介:张倩(1981—),女,江苏徐州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浅析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2)
摘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已逐渐在国内高等院校展开。

分级教学在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等方面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4—0090—02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存在着英语基础和水平的差异,传统的以自然班为单位,实行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进度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及2007年分别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
行)》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
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在此背景下,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诞生了。

自2004年以来,大学英语分级教
学模式已被众多院校采纳,
理工科院校也在其列。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虽在因材施教精神
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分级原则的科学性、分级后续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心理状况等。

本文将就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分级教学的建议。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理工类院校的优势1.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精神,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授课时,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讲解,容易导致基础和水平都较好的学生“吃不饱”,有待进步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

又由于在理工类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多来自于过级与考试,很少有学生关注语
言的积累及应用能力的提高。

如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致的授课方式容易使这两部分学生不再认真地
进行课堂学习,导致学生间互相感染,课堂气氛不够理想,影响教学效果。

采取分级教学以后,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程度的课堂进行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很多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都有着较高要求。

既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成为求职者一枚份量较重的砝码。

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使学习者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及一定的应试能力,缺乏针对性的学习及知识积累,语言应用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理工类院校采取分级教学后,可以兼顾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特色,在保证学生可以顺利“过级”的前提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打破千篇一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束缚,使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授课模式更灵活,进而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得以明确,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理工类院校存在的不足
1.划分原则不够科学
9
目前,理工类院校所采取的主要分级标准是高考成绩或入学分级测试成绩,再或是期末考试成绩。

如无法保证试卷成绩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则无论哪种测试成绩都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仅通过一两次的笔试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级别未免有些武断。

2.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
分级教学打破了自然班的概念,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适应困难,导致学生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心理因素的波动。

如在中高水平的班级,某些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以眼前利益为学习目标,不再踏实苦读,阻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

而对于中低水平的班级来说,负面影响对他们最大。

能力强但没有达到分级分数线的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其余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他们无法实现应有的英语学习目标。

3.分级教学易使高水平班级的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
对于理工类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目的是把语言看成一种工具,辅助自己的专业学习,或是为了通过各类考试拿到资格证书。

很少有学生出于兴趣爱好愿意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水平。

对于大部分刚入学就进入高水平班级学习的学生来说,一旦完成了本学期的既定目标之后便乐于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课或相关知识,放松对英语的学习,极易导致这部分学生英语水平退化,以致在几年之后的考研、就业中遇到障碍。

四、优化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划分原则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应改变“一考定级别”的现状。

为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给予学生英语水平的判定,教师应把分级考试的成绩作为一项参考,同时采取多类别的测试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态度,将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几率降到最低,同时也避免单次成绩的偶然性。

教务管理部门也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间存在的英语水平的差异,适度地调整选拔比例,科学地进行分级。

2.打破级别终身制,建立灵活的级别升降制
分级教学应是一种动态的模式,划定后的级别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并允许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不同级别班级的流动。

这样可以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压力,避免了某些进入高水平班级的学生“高枕无忧、漫不经心”的学习状态,以及未被选入高水平班级的学生“看不到希望、易失去信心”的心理。

3.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分级教学实施后,学生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被无形地贴上了“好、中、差”的标签。

对于进入高水平班级的某些学生来说,他们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不再刻苦学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他们制定更高级别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而对于未进入高水平班级学习的学生来说自尊心易受到打击,学习积极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挫败。

这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当前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并指导他们完成,使他们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获取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不同级别的班级找出“榜样”式的标杆型学生,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

4.为不同级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为避免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出现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教师最好能够在必修课程结束后为这部分学生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使英语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鞭策,实现英语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考研、就业等个人发展提供条件。

五、结语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级别分定,如何避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挫败,如何优化分级教学模式都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上述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思路,促进理工类乃至全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4]郑秀芬.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2):73-74.
[5]张丽影,宁雯.大学英语层次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7,(5).
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