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

真挚、充沛、浓烈。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 的友情。
+ 1、管仲为人 + ⑴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的1-2段,找出相关语句? + 明确:
+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爱占小便宜 +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不愿为主公赴死、
苟且偷生
+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合作经商,却多分自己财物,不 知谦逊
(2)我们从《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 怎样的感情?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 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 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 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孔子称之以“仁”, 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 最大的政治家”、“学 术思想界一巨子”。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 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 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 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 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 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 歌和后人的礼赞。
二、背景介绍: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 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jǔ) 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 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 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 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 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 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 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 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 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
第二段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 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 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 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 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 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1~2段 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 友情。
3~4
段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第5段 司马迁的论赞。
1、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流畅朗读。
2、对照注释分段疏通文意,标出重点词语、句 式。结合点评理解每段内容。
3、思考问题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有哪些?
第一段
+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 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 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 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 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 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 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 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 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 的计谋。
第四节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 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 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 宝也。”
+ “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蔡姬) 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 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 怒而攻蔡。

司 马
仲 列
迁传
+ 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 交叔牙万古高风”
横批: “挚交千古”。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 之交的真诚可贵。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和经济学 家。
一、人物介绍:
管仲 ,春秋初齐国人。 名夷吾,字仲,颖上 (今属安徽)人。齐桓 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 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 “仲父”。管仲辅佐齐 桓公,使桓公成为五霸 之首。
+ ⑵对于这样一个既无才干、又整天想着占 自己便宜的人,他的好友鲍叔的态度是怎 样的?
+ 明确:“鲍叔终善遇之”始终很好的对待 他,在其人生低谷的时候(及小白立为桓 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向齐桓公举 荐了管仲(鲍叔遂进管仲)。

+ 鲍叔如此看重管仲,原因何在?
+ 明确:“鲍叔知其贤”,鲍叔看重的是他的贤 能。在鲍叔眼中,管仲的这些缺点都是有原因 的。他贪财是因为家贫;谋事不成是因为时运 不济;做官被逐是因为没有遇上好时机;作战 逃跑是因为家有老母;不能为主公死节是因为 担心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吾始困时,----知 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虽然, 尽管管仲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 在鲍叔眼中并不算什么,并不能掩盖管仲能够 经世治国的贤能。所以他大胆的,不遗余力的 向齐桓公举荐好友。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 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 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 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 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 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 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 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 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 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 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 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 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回忆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 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
从经商、 谋事、出仕、 作战、事君 五个方面。 排比。使语言充满气势,感激之情
+ 1少时常与鲍叔牙 游
+ 2、鲍叔知其贤 + 3、常欺鲍叔 + 4、鲍叔终善遇之 + 5、不以为言 + 6、已而鲍叔事公
子小白
+ 7、管仲囚焉
交往 动词 知道 懂得 欺负 对待 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名词作动词,追随 被囚禁
+ 8、鲍叔遂进管 推荐

+ 9、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被录用 状语后置 于齐任政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 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来号召诸侯。“尊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 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当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 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 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 周天子来号令诸侯。
+ ⑷举荐的结果如何?
+ 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 也。”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与诸 侯多次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 于一),使齐国称霸天下,将齐桓公推 上春秋五霸之首。
+ ⑸管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一切的基础 都源于好友的知己之恩,那么功成名就后的管仲 又是如何评价好友鲍叔的呢?
没有遇到好时机。
+ (4)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 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 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5)公子纠 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 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 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 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 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 补充:
+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事不成,让好友陷入困境
+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出仕不成,常被辞退
+ “吾尝三战三走”作战失败,多次逃跑
+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事君不成,苟且偷生
+ 总结:从上述文字来看,管仲这个人,他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 不是想着帮助朋友,而是时时想着占人便宜,这样的行为是无德; 辅佐的主公争权失败,他不为主公死节,却选择了苟且偷生,这 是无义;谋事不成、出仕被逐、作战逃跑,这是无用。由此可见, 管仲是一个无德、无义、无用的三无产品。
+ 明确:“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是知己, 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一句简单的评价表现出管仲 对鲍叔的感激,正是因为有好友鲍叔的相知举荐, 管仲才能在一展所长,不负此生。
+ ⑹但是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 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
+ 明确:
+ ① 衬托出管仲的贤能。(管仲如此,但鲍叔牙 始终不以为意,正可见管仲之“贤”已经掩盖 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
+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 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 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 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 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 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 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 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 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 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 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 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 ②暗含司马迁渴觅知音之意。
+ 谁能“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也”?——借管仲之语寄托己身情思。痛彻心 扉、撕心裂肺
第三节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 滨, 【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执政理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