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摘要: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学习英语过程中基本的语法词汇当然特别重要,但是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动作。

其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语言,主要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性。

为什么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是因为有时肢体语言能够表达比话语还要深刻的含义或内容。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肢体语言,而对于同一套肢体语言,每一种文化也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含义。

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对肢体语言的误解很可能会让你陷入尴尬的境地。

倘若忽视这些,人们就可能造成一些令人不快的严重错误。

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你应该在对他人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下结论之前,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因此,提高对文化认知的程度,并通过研究了解肢体语言的差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使得沟通显得更加通畅无阻。

在这里我们就研究一下由于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含义的差异所隐含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肢体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正文: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是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等等。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一、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看着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话语交际或表情交际)问题。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

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

人们公认这些动作表示上述意义,至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这样的。

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

“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不同文化,肢体语言有相似的地方。

全世界的文化基本要素几乎是相同的。

世界各地的面部表情和微笑几乎都一样的。

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将印有人们各种表情的照片(快乐、愤怒、害怕、悲伤、厌恶以及惊讶)拿给生活于21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看,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照片中快乐、悲伤和厌恶这三种表情的含义的意见完全一致。

而且,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

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本文章主要讲各民族文化差异,对于各民族肢体语言的相似之处就不过多阐述。

三、很大情况下,不同的文化,肢体语言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由于各民族政治经济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各民族文化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就有很多不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话语交际方式。

本章开头提的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

甚至点头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文化的人各异的肢体语言。

(一)交谈时双方保持的距离因文化而不同。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

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

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

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

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

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

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

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

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二)谈话双方身体接触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1)轻轻触摸在这一方面,有一篇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字。

调查者在各地大学里或附近的商店中观察两人坐着单独说话时的情景,每次至少一小时,记下两人触摸对方的次数:英国首都伦敦(o);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法国首都巴黎(10);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180)。

这些数字本身很说明问题。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

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Oh,I’m sorry;Excuse me 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而在中国,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则是表示亲近和爱抚。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

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

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

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2)握手假如一名沙特男子当众抓住了另一名男子的手,这就表示相互尊重的意思。

但是,如果你身处于澳大利亚、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或是英格兰的利物浦市可千万不要这样做问候方式的差异。

握手方式的差异有时候会导致握手双方尴尬场面的发生,有时候又会制造出一些有趣的场景。

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德国人以及美国人的握手通常都发生在两人见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

大多数欧洲人则不然,他们会在同一天与同一个人握手数次,而法国人握手的频率则更高。

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德国人以及美国人的握手通常都发生在两人见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

大多数欧洲人则不然,他们会在同一天与同一个人握手数次,而法国人握手的频率则更高。

有记录显示,在一天当中,法国人握手的时间累加起来竟然达到了30分钟之多。

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印度人、亚洲人以及阿拉伯人会在握手结束之后依然握住对方的手不放,保持握手的姿势。

在握手的过程中,德国人和法国人会抓住对方的手,有力地摇动一至两次,然后很快便会松开;而英国人握手时摇动的次数略多于前者,大约为三至五次;美国人就更多了,平均为五至七次。

在各种国际会议中,由于各国人握手时摇动的次数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因为对方奇怪的握手方式而备感惊讶的各国代表。

坦白说,那场景还真是挺热闹。

就拿德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吧,德国人仅摆动一次的简短握手会让美国人产生一种生疏的感觉。

殊不知,在德国人眼中,握手时来回摆动不停的美国人根本不像是在握手,反倒像是在为充气床垫打气。

(3)拥抱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

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

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

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

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

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

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

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

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4)亲吻脸颊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礼节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初次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熟悉的人大多会热情拥抱。

在波兰,至今仍盛行吻手礼巴西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是以拥抱或者接吻作为见面礼仪。

在普罗旺斯,两个男人相会会互相亲吻。

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们通常习惯只亲吻一次即可,法国人则更喜欢在两边脸颊各亲一次,而荷兰人、比利时人以及阿拉伯人见面时亲吻的次数则达到了三次。

于是,“变幻莫测”的亲吻次数让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以及美国人感到困惑不已。

很多时候,他们常常因为弄不清楚到底该亲吻多少次,而干脆让自己的鼻子与对方的脸来一次小小的亲密接触。

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显得果断得多,他们要么后退一步,以明确的行动拒绝对方的亲吻礼,要么就用欧洲人见面时常用的两次亲吻礼把你亲得目瞪口呆。

当你与意大利人握手道别时,他们的动作同样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你的脸颊上就已经留下了对方送给你的两个道别之吻。

(5)鞠躬迄今为止,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在见面时既不握手,也不使用亲吻礼,更不提倡拥抱式的见面问候方式。

这个地方就是日本。

在那里,以上所有发生了肢体接触的动作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日本人以鞠躬作为初次见面时的问候方式,而弯腰的幅度则取决于身份的高低。

初次见面时,人们通常会首先互相交换名片,然后评估对方的身份,紧接着再依据各自的身份,以适当的角度弯腰鞠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