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两步发酵法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
两步发酵法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
indicated that the greatest impact on degradation of antigenic proteins was the pre—fermentation tirne,
foUowed by the post—femlentation temperature,and the pre—fe珊entation temperature had a minor碰琵ct.
2.2.2乳酸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 影响
图3为枯草芽孢杆菌与不同接种量乳酸菌混菌 发酵样品检测图。从图3可以看出,当乳酸菌的接种 量为2%、3%时,两种抗原蛋白的亚基都大量降解,但 当接种量为4%、5%时,抗原蛋白的降解减少,出现明 显的抗原色带。说明乳酸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发酵 也降低了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抗原蛋白的能力。
Desidue in soybeanⅡleal waLs only 0.15%.
鬟对words:antigen pmtein;two—step fe聊entation;Baciuus subtilis;yeast;lactic acid bacteria
脱脂大豆粕蛋白质含量为45%·55%,为全价的 贤等,2007)。
1.2.1单菌摇瓶发酵试验 1.2.1.1抗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表1 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
用粉碎机将脱脂大豆粕粉碎,过80目筛。用参考
文献19-,01的方法纯化抗原蛋白llS球蛋白及7S伴球
蛋白。分离所得的11S抗原蛋白比较纯,但7S伴球蛋
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纯度。
1.2.1.2摇瓶发酵
2结果与分析
用250 m1三角瓶准备4瓶50 rIll灭菌的PDA液 2.1三种菌对大豆抗原蛋白亚基的降解特点
其中前发酵时间影响最大,前发酵温度在设计的3水 平范围内影响最小。抗原蛋白残留率最低试验条件为 前发酵温度为35℃,前发酵时间为48 h,后发酵温度为 42℃,后发酵时间为32 h。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缩短 生长周期,也可采用抗原蛋白残留量率很低,发酵时 间最短的为试验号3中的发酵条件。
注:ck.未发酵生豆粕;l一酵母菌的接种量分别为:2%、3%、4%、5%。 图2枯草芽孢杆茵与酵母菌混茵发酵样品的检测
万方数据
歪茎釜;亟童叁壁墨堕竖盘皇垫堕墨鱼丝堑窒
堕壁!塞蔓
1.1.1菌种来源
的接种量分别为2%、3%、4%、5%,37℃静止发酵72 h。
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由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 用SDS—PAGE检测发酵样品。
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分室提供;乳酸菌筛选自食品。
1.2.3三种菌两步发酵法正交试验
1.1.2培养基
体培养基。2瓶接入枯草芽孢杆菌,37℃摇床中培养
图1为摇瓶发酵样品的SDS-PAGE检测图。从图1
16 h后,l瓶中投入100 mg 11S抗原蛋白粉末,另l瓶 可以看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很好的降解两种抗原蛋
投入llS+7S抗原蛋白粉末200 mg,发酵24 h。另2瓶 白。在摇瓶发酵的24 h内,枯草芽孢杆菌把11S抗原
本文中抗原残留率最低的试验方案发酵总耗时 80 h,高于马文强等(2008)、朱曦等(2007)和吴胜华等
万方数据
《同斟工业》·2011年第32置鞠3期
试验研究
储藏条件对进日鱼粉储藏品质魄影响
陈小旭王卫国
摘要:试验的目的是考查进口智利鱼粉样品在不同温度、水分和湿度储藏条件下储藏特性指标
准备2瓶40 rnl的PA瓶,每瓶装38 Illl MRS液 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不能降解1 1S大豆抗原蛋白。
体培养基,灭菌,接人乳酸菌,密闭,37℃摇床中培养
24 h,往瓶中分别投入100 mg 1lS抗原蛋白粉末及
200 mg 11S+7S抗原蛋白粉末,发酵24 h。
以上摇床转速均为220 r/min,SDS—PAGE检测发
蛋白主要由7s伴球蛋白及11s球蛋白组成,含量约 生菌,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改善动物肠胃道对营
占87%。7S伴球蛋白由d7、仅、B三个亚基组成,分子量 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李建,2009)。马文强等的研究采
分别为68、67及57kDa,1lS球蛋白由6个酸性亚基和 用混菌发酵,检测到混菌发酵样品营养品质的改善。
PDA培养基接入酵母菌,28℃摇床中培养16 h,其中 蛋白的酸性亚基及碱性亚基降解到20.O kDa以下,把
1瓶投入100 mg 11S抗原蛋白粉末,另l瓶投入 7S伴球蛋白3个亚基降解到34.0 kDa以下。酵母菌
11S+7S抗原蛋白200 mg粉末,发酵24 h。
不降解任何大分子抗原蛋白。乳酸菌对7S抗原蛋白
图l 三种茵的摇瓶发酵样品的检测
准备枯草芽孢杆菌的PDA液体发酵液及乳酸菌 2.2两菌混合发酵对大豆抗原蛋白降解度的影响
的MRS液体发酵液作为菌种。料水比为1:0.6,pH值 2.2.1
。 为6.5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量为4%,乳酸菌 影响
酵母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
万方数据
图2为枯草芽孢杆菌与不同接种量酵母菌混菌 发酵样品的检测图。从图2可以看出,2%~5%的酵母 菌接种量下,1 lS抗原蛋白基本没有降解,7S伴球蛋 白除了在2%的酵母菌接种量时有所降解,其他接种 量降解也不明显。实验室多次研究表明,该株枯草芽 孢杆菌发酵72 h,抗原蛋白的残留仅为3%~4%。由 此可见,酵母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共同发酵,大大降低 了枯草芽孢杆菌对抗原蛋白的降解能力。
R嗍rch on deg咫datiOn卸tigen protej.咀by tw删t印f奄mentation methOd
Shi Hui,Luo Xuan,Liu.Yan,Liang Yull)【iaIlg
Abstmct:The bacteria rIlixtu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combine wit}I yeast and Baciuus subtilis combine with 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used to fe彻enting soybean meal,and the mixed fe彻enta土ion resuhs indicated t}lat t|le ability of Bacillus subtilis degradation antigen protein had been 8trongly inhibited by the yeast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Aerobic fe册entation而th Baciuus subtilis was as a pre—feHllentation, anaerobic f.e瑚enta土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yeast was as a post—fbn:Ilentation, one t’Vo—step fe瑚entation method was designed to soybean meal fe珊entation.And the two—step fe珊entation results
酵液。
1.2.2两种菌混合发酵固体生豆粕试验
1.2.2.1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的混合发酵
准备枯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的PDA液体培养基
注:1.枯草芽孢杆菌菌液;2.7s+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3.11s+枯草芽
的发酵液作为菌种。料水比为1:0.6,pH值为6.5条
孢杆菌发酵液;4.I 1S+酵母菌发酵液;5.7S+酵母菌发酵液;6.
弼参凌瞵港瞻姥获堑城臻翼包嘞璐篪
石慧罗璇刘艳梁运祥
摘 要: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茵混茵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茵混茵发酵生豆粕,研究表明,酵母
茵及乳酸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抗原蛋白的能力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茵好氧发酵
作为前发酵,乳酸菌及酵母茵厌氧发酵作为后发酵对生豆粕进行两步发酵,结果表明:前发酵时间对
6个碱性亚基组成,酸性亚基有两种分子量,分别为 朱曦等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及乳酸菌混菌发
34.8及40 kDa,碱性亚基分子量约为19.6 kDa(李成 酵的条件。吴胜华等用小肽含量作为检测指标,采用
二元发酵法发酵大豆粕(吴胜华等,2008)。但混菌发
酵时菌种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拟通过
1.2.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好氧性前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
料水比为1:O.6,p:MRS培养基;发酵培养 接种量为4%,好氧发酵生豆粕,发酵温度为A,发酵
基:生豆粕(购自东海粮油)。
时间为B。
1.1.3主要仪器
1.2.3.2酵母菌及乳酸菌的厌氧性后发酵
注:ck.未接种豆粕;1~7.两步法发酵样品。 图4 两步发酵样品抗原蛋白的检测
3讨论 两步发酵法中,降解抗原蛋白的主要菌种是枯草
芽孢杆菌、酵母菌及乳酸菌的主要作为动物肠道益生 菌添加剂。好氧性前发酵阶段,枯草芽孢杆菌不受酵 母菌及乳酸菌产生的酸类影响,大量繁殖并分泌大量 蛋白酶。厌氧后发酵阶段,酵母菌与乳酸菌大量增殖, 而酶降解抗原的作用实际上从好氧的前发酵阶段一 直持续到厌氧的后发酵阶段,酶的降解作用不需要氧 气,且乳酸菌也可以产生少量降解抗原蛋白的酶。这 是两步发酵法中抗原蛋白能充分降解的原因。
件下,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量为4%,酵母菌的接种量 分别为2%、3%、4%、5%,32℃好氧静止发酵72 h。用 SDS—PAGE检测发酵样品。 1.2.2.2枯草芽孢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固体生豆粕
酵母菌液:7.1 lS+乳酸菌发酵液;8.7S+乳酸菌发酵液:9等L酸 菌菌液;M.低分子量蛋白质标准:ck.未发酵抗原蛋白:7s指7S 伴球蛋白,1lS指11S球蛋白。
石慧,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讲师。430205,湖北省华中 研究发酵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两步发酵法减少
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望荃楼103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