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汪曾祺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以为这写得很美。
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
”这写得非常真实。
“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
《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
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
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
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
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
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
“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下来也可以。
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
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
“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
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A.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 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 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 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2)C(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
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
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
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
“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等。
(2)“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
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
因此选择C。
其它几项分析不正确。
(3)本题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案。
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的意味的角度分析,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
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
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说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中心观点。
故答案为:⑴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⑵C⑶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
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⑷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能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且进行准确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知晓句子的含义,对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找出贴切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所举事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印证自己的观点。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所在文章的位置。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陪他吃碗面①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
②他说:“等等啊,等等啊。
”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
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
”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
”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③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
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
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
”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
”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④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
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⑤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
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⑥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
”⑦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
”⑧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⑨我固执:“等下次吧。
”说完,我就走了。
⑩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
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俩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⑪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
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⑫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⑬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
”⑭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
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
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
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岀来。
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
⑮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
”我信以为真。
⑯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
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
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
”⑰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
”⑱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
⑲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
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
”⑳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
(1)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俩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②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
(描写角度)(3)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1)“我”回父亲家拿通讯录,父亲特意做了一碗面给“我”吃而“我”却不领情,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父亲吃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