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C.教育目的主张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提倡“学而优则仕”,确立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度的改革准备条件5.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办学方针A.性质(1)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B.特点(1)学术自由: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相互争鸣吸收(2)待遇优厚:包括“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物质C.办学方针不治而议论(学术自由,鼓励思想争鸣)6.孟轲的教育思想(人性论、教育作用论)A.人性论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
B.教育作用论(1)学校教育:明人伦(社会中最基本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
7.墨家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教育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借助教育可以使人人知义,达成一个平等互助的社会(2)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墨子以染丝为例,提出“素丝说”,认为“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B.教育目的主张培养兼士或贤士,并相应提出三条标准,即“博乎道术、辨乎言论、厚乎德行”C.教育内容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不重文史,并且十分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教育。
8.法家的教育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由韩非提出,商鞅首倡。
(1)以法为教:表现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
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2)以吏为师:体现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9.荀子的教育思想(人性论、教育作用论)A.人性论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恶的。
B.教育作用论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10.《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学、问、思、辩、行)、《学记》(教育功能、教学原则、教学相长)A.《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为了实现三纲领所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步骤。
B.《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C.《学记》中关于教育作用、原则与教学相长的思想(1)教育作用: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2)教育原则:豫时孙摩……a.豫: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b.预防性措施。
c.时: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
d.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e.摩: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f.长善救失原则: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g.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h.藏息相辅原则: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张弛有度。
(3)教学相长a.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b.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
c.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的。
11.汉代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及其历响)董仲舒所推行的儒术,有别于先秦儒学(孔孟之道)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的主张,凸显政治功能,即将传统儒学改为治国思想。
A.内容:(1)论证了封建社会的合理性、永恒性。
天不变,道亦不变。
(2)提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军权神授,论证了封建帝王权力的至高无上。
(3)大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宣扬迷信、灾异,改变了孔子儒学的非宗教主张。
(4)儒学之于儒术:吸收其以德治国的理念,使前秦儒学的伦理道德得以继承和发展。
B.历史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统一于一尊(2)儒家经学在教育领域取得绝对控制权,并成为知识和修养的象征(3)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先的诸子百家之争转为儒家内部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12.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官学: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师法家法A.太学:(1)教师:博士(2)教学内容:儒家经典(3)教学形式:“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博士为“都讲”(4)太学生的出路:进入仕途、当官(5)考试形式:设科射策B.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立于东汉灵帝元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而得名。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门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
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C.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文翁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读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后回到蜀郡,根据学业成绩给与不同官职。
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校,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与重用或推荐到朝廷做官。
文翁兴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还促进了全国地方教育的发展。
D.师法家法师法: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跟随经学大师学习的弟子,对经学大师经说之发展,形成一家之言,为学术界及朝廷认可的经说。
(二)私学:著录弟子、及门弟子(1)著录弟子:慕名而来,留下自己的名字,老师承认他为弟子,以后便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来请教。
这样的学生,往往跟随多位名师学习,有希望成为贯通各家的通人。
(2)及门弟子:也称授业弟子,多是私学大师的高足,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甚至与老师一起辩论经义,商讨学术。
1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主张、性三品说、道德教育思想)。
A.关于文教政策的三大主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视选举,任贤举能B.性三品说(1)董仲舒把人性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2)“圣人之性”者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朝向善的方向发展。
(3)“中民之性”者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4)“斗筲之性”者很难进行自我节制,只有用刑罚阻止他们作恶。
C.道德教育思想(1)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将道德教化看作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德主刑辅。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五经课试法”、国子学、“四学馆”、国子寺)A.五经课试法(1)将考试与选拔统一起来。
(2)实施资格考试,层层筛选,以保障和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3)以掌握儒家经典的数量与程度作为太学生去留、升降的标准(4)融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为一体,赋予学校人才选拔的职能B.国子学两晋时期专门创办来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设立目的: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立既是中央高级官学多样化的开端,也是两晋时期区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身份的政治需要。
C.四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D.国子寺具有训教胄子(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的长子)、统理学官和生员等功能。
15.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1)儿童教育的时机: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者应该实施胎教。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严慈相济;适度体罚;切忌偏宠(3)儿童教育的内容:学习通用语言;伦理道德教育;志向教育16.隋唐时期的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科举制度A.国子监隋代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
国子监和祭酒的设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B. 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六学一馆:直系学校(由国子监管辖者),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算、算学、广文馆,时称七学。
六学二馆:直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算、算学)与旁系的崇文馆、弘文馆合称。
C.科举制度(1)产生标志:隋炀帝设立进士科(2)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3)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4)考试方法: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5)积极影响:a.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的统一选才标准,对学校教育有巨大导向作用,政府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