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想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

这一教学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历史进步性。

3.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先天素质,习,后天洗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

即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也就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这一观点认为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4.教学相长:《学记》中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

他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互相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

他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互相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后人把其引申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相徐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进而使人弃旧图新,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

第一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最终目标,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也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最明确的概述,朱熹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

“八条目”是根据大学教育的纲领完成“修己治人”教育目的的一整套完整程序,其中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

二、辨析题1.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对师生关系的不唯师说。

错误。

“学不可以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可以超越老师,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教师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能说这是“不为师论”。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作用关系国之兴衰,法之存亡。

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题要点:错误。

错误。

“六艺”教育的本义是指西周时期学校中实施的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孔子继承前代尤其是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加以创造性改造,编成《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之授徒,称“六经”,是对西周“六艺”教育的发展。

3.《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错误《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原则。

《学记》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学了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不足,然后能够反省自求;知道困惑,然后能够自强不懈。

所以说,《学记》的“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与其自身的学相互促进,使教师不断进步,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后世用“教学相长”来概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促进,但已不是《学记》本义。

三、简答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私学产生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私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扩散于民间,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材料;(2)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士)成为私学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求得经济、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必然从师受教,为私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4)私学的创办人都以“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私学产生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教师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2)扩大了教育对象(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2.简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历史意义。

性质:稷下学宫是齐国的一个著名学馆、百家争鸣的发祥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官办私学的学校,也是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校。

办学特点:(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3.简述墨子的教育思想。

(1)代表农民与小工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

(2)以教育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

(3)培养能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具有“德行”、“言谈”、“道术”三方面素质的“兼士”。

(4)注重科学技术和思维训练的教育内容。

(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4.《学记》中启发教学原则是如何体现的?《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

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论述题1.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思想,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答: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

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打破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中,有部分体现“平等精神”,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说、墨家的“兼爱”等思想。

(1)孔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播学于平民。

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播学于四夷。

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孔子不分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2)孟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

”(3)墨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墨子认为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

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

提倡“兼爱”的思想。

综上所述,先秦的一些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的确体现了某种平等的思想,然后,这种平等的思想是一种狭隘的平等的思想、是一种不彻底的平等的思想。

例如,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收同等的教育,因此,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

2.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1.论教育作用(1)教育的社会功能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提出“庶、富、教”思想。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论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孔子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教育对象——“有教无类”4.论教育内容——六经5.教学原则(1)学思结合(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4)学以致用6.论道德教育思想(1)立志乐道(2)克己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5)择乎中庸7.关于教师的思想(1)温故知新(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学之不厌,诲人不倦(4)爱护学生,无私无隐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