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9新旧分离,“分”而“不离”——对韩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109新旧分离,“分”而“不离”——对韩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新旧分离,“分”而“不离”——对韩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张明辉黄明华【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历史文化名城却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应运而生。

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盈千累万且千变万化,部分城市在采用新旧分离后,古城却遭到了的破坏,并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如何进行新旧分离来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本文以韩城市为研究实例,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旧分离的视角入手,通过对韩城功能、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反思古城衰败的症结,进一步提出未来韩城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旧分离;功能;结构;形态1.问题的提出韩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古城更是被世人喻为古城活化石,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古城,韩城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旧分离”的规划方法,另辟新址,发展新城。

但随着近年来韩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逐渐向新城转移,导致新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古城却在不断的没落。

韩城整个城市发展在新旧分离后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1老城区功能多样性丧失,不断衰落上千年来,韩城城市一直以老城为发展载体,但是随着“新旧分离”规划方法的实施,城市采取了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城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变,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新城区功能多样,并发展良好,相比之下,老城区内仅剩下居住及少量的商业职能,且都发展落后。

具体表现为:首先,韩城总体规划在采用新旧分离的模式后,将古城所在的政府机关、文化设施、金融机构、商业中心等具有城市重要机能的单位相继搬迁至新城,古城仅剩下居住以及少量商业职能,同时由于老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居住条件日益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得需要,使得老城成为图1 俯瞰古城经济能力低、无力搬迁的居民的聚居地,老城活力下降(图1)。

其次,韩城古城作为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它重要的旅游功能被忽视。

韩城是国务院第二批(1986年)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六大古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诸多旅游资源的古城本应是城市旅游功能发挥的核心,然而,由于老城的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体系的不完善,古城的旅游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国内其他保存完好的古城相比,在旅游的量级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相距甚远(表1)。

表1 中国著名古城旅游区旅游发展对比分析资料源自韩城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总的来说,韩城采用新旧分离模式后,却仅仅是在单纯的保留古城,没有注入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新的城市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韩城老城,但老城却出现了萧条冷落的迹象,几乎成为一座废城。

1.2新老城区可达性低,空间结构松散一方面,韩城整个城市结构分散:韩城城市自古以来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核一轴两带”将城市结构凝聚在古城以内,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的结构形态。

1985年总体规划实施新旧分离,城市向北发展,形成新城区,2000年总规规划继续向北,将道北新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

但是由于城市南部的古城区与新城区高程相差70余米、道北区被铁路分隔的问题,导致目前中心城区几大片区(新城区、道北区、老城区)之间缺乏功能结构上的相互联系,各自为政,城市整体结构松散(图2—5)。

另一方面,城市的轴线被隔断,老城继续脱离城市结构:由于地形高差及金塔公园阻隔等因素的影响,新城和古城的交通及功能联系十分不便,阻断了新城与古城之间的联系的发展轴的延伸,导致古城脱离城市主要发展轴线,被整个城市结构所抛弃,加速了老城的衰败。

综上,由于自然条件造成的相对于新城而显现出来的诸如地势低洼、交通不便等因素成为阻碍古城发展的最明显、最直接的因素。

而由于规划建设导致的古城位于城市基本功能与空间结构之外,新、古城功能结构割裂,导致古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与新城日益格格不入,更是从本质上加剧了城市结构的解体。

1.3 城市形态上,逃离山水格局城市形态孕育于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

山水格局对城市形态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独特的山水格局在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的同时,又限制着城市用地的形态,二者的和谐共生使城市形态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梁山、象山、澽水河是韩城城市优美的山水景观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城市丰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城被掩映在层 图2 韩城县城用地布局示意图(1925年)图3 1985年韩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平面图4 2000年韩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平面图5 2009年韩城中心城区现状图峦叠嶂的山脉之间,空间极赋层次感。

蜿蜒的山系、曲折的水系将城市布局的理性与严肃性打破,使城市有机的融于外部环境之中,共同展现了韩城迤逦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山水格局。

然而随着韩城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开始逃离山水,古城逐渐被抛弃。

85年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新旧分离,使韩城新城区远离城市赖以生存的澽水川道,向韩塬以上发展,远离老城,2000年总规又规划城市继续向北发展,远离澽水河,向小曲沟迈进,古城被抛弃。

这种忽略了要融入赖以生存的山水、自然环境,而一味的逃离与抛弃山水的规划做法,最终也会被自然、山水环境所抛弃。

2.对韩城“新旧分离”的思考新与旧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打破旧事物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格局和铁序,但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复杂过程中,求得一种协调、一种共生,来让城市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根本目的。

国内的一些成功的古城,譬如丽江、平遥、凤凰等,在采用新旧分离后,新老城之间都达到了有机融合、和谐共生,整个城市也得到了良性的发展,这些古城的成功经验对韩城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2.1案例研究2.1.1丽江古城丽江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等多项殊荣。

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也使它成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的热点城市。

韩城与丽江同为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几大古城,同时也是采用的新旧分离模式,韩城可以借鉴它的成功经验(图7—8)。

丽江在采用新旧分离后,并不是新城与旧城的完全剥离,在2004丽江总规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总规规划古城作为整个城市的一个中心,依托古城的聚集效应,以正和片区和古城片区为主,形成城市主要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既服务游客,又服务城市,同时古城与新城之间由福慧路连接,两者联动发展。

新城与旧城之间是存在图7 丽江现状平面图图8 2004年丽江总体规划平面图空间上的互动的。

其次,丽江在实行新旧分离之后,不断挖掘古城资源优势、地方特色,发挥其旅游职能。

历史上的丽江古城曾以其诚信的商业贸易、独特的民族文化构建了一个茶马古道重镇和多元文并存的和谐的商业文化城市,现在的丽江古城依托原有的商业氛围,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从观光到度假、娱乐、休闲,再到考察、研究、交流、摄影等各种文化旅游,从而使古镇旅游多姿多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另外,在城市形态上,丽江古城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水为魂魄,完美地将山与水,水与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新城的建设也是依托山水展开,规划道路与山水相协调,与山水对话,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

可以看出,丽江在实施新旧分离后,却不是新旧完全的分离,正是这种新旧不离、共生发展的态势,更好的促进了丽江的发展,让丽江这座城市驰名国内外。

2.1.2平遥古城平遥与韩城都位于黄河两岸,均属县级城市,一同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09年的城市规划中,也同样采用了“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图9)。

但是,平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却出现了与韩城不尽相同的结果。

平遥古城完全保护了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和历史风貌,成为一块世界级的品牌。

“新城兴盛,古城繁荣”成为平遥古城保护的成功写照。

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平遥古城不仅遵循“新旧分离”的规划思想,而且在“新旧分离”的实施过程中非常适时地为老城培育了一种新的城市机能——旅游产业。

当老城中的政治、教育、金融、行政、工业等机构先后迁至新城时,老城的旅游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机能,而且发展到足以支撑起老城本身正常运转的程度。

它保证了老城与新城之间城市机能的平稳过渡。

相比之下,韩城就稍为逊色,老城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差,依靠其本身的经济活力尚不能维持老城的正常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较为快速和彻底地实施“新旧分离”,就不可避免地重创老城的城市机能,造成经济活力下降,城市面貌萧条。

其次,平遥虽然也是另辟新区,发展新城,却不是就古城游离于整个城市结构之外,而是形成新旧双中心结构,并通过古城内两个单行环线与新城内、外环及新、旧城联系枢纽路段的设置,使古城交通得以合理疏导,新、旧城交通具有便捷联系,形成新老城之间互补互利,相辅相成的状态。

同时,平遥总规规划以环城绿地为核心,充分结图9 1999年平遥总体规划平面图合柳根河、惠济河、尹回水库等自然环境组织城市公园、楔形绿地和滨河自然绿化带,将城区外围的农田林地等自然绿化景观引入城区,实现人、自然、文化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

2.2对韩城的启示——新旧分离,分而不离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新城区、老城区都是这一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彼此存在紧密关联。

老城和新城建设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

实现城市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是两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空间组织、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互补则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韩城在采取了新旧分离的模式之后,老城与新区之间形成了完全分离的局面,老城从整个城市中被分开剥离,被完全地排除在城市之外,老城越来越衰败,相比之下,新城却在蓬勃发展,新兴旧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于韩城,老城不应该是包袱,而是韩城城市之根、之魂,价值之所在。

保护古城,延续古城特色格局,延续古城的文化和历史,让古城与新城一样发挥自己的价值,在新旧分离的同时,新老城能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才是韩城城市更好的发展。

2.2.1韩城的反思通过丽江、平遥实例研究分析,对韩城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新旧分离”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正确的,否则,就无法有效地保护老城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无法解决新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箝制因素。

其次,韩城古城原有的城市功能搬入新城的情况下,并没有为古城量身打造一种新的城市功能,老城城市功能逐渐丧失原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简·雅各布斯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城市从最初积聚到不断发展壮大,依赖的是对人类多种需求的满足。

功能的多样性是城市活力迸发的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