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
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史上最全的艺术传播理论大汇总艺术传播的五要素:艺术传播者、艺术接受者、艺术讯息、艺术传播媒介、反馈。
艺术传播的特点:1.艺术传播应该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艺术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3.艺术传播是一种互动性的行为活动。
4.艺术传播要达到效果,双方必须都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例,我们要知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什么用大面积的红色,就必须对电影视听语言有一个了解,才能对红色这个能指符号下的所指意义具有一种理解的共通性。
)5.艺术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6.当代艺术传播有着信息上的文化性和载体上的经济性。
艺术传播者:1.例,在创作者莫言那里,生产有作品一,即《红高粱》的小说文本;而在传播者张艺谋和郑晓龙那里便有了作品二,即《红高粱》的电影文本和电视剧文本;带我们欣赏了电影和电视剧《红高粱》之后,便有了自己内心所理解的《红高粱》。
这三个层面的《红高粱》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以《红高粱》为原始基础的艺术形象;也有不同的地方,即莫言的《红高粱》,张艺谋的《红高粱》,郑晓龙的《红高粱》,我们内心的《红高粱》,必定是有各自主观情怀互不相同的。
作品一、二、三之间既有联系,即都生根于创作者的原始作品;又有区别,即因为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这三个主体所生活的世界不同、经历不同、体验不同等等造成了三者之间对作品的编码、解码不同。
作品一和作品二都是一种物化的作品,是可被感知的存在。
而作品三则不然,它一般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内心体验,属于并不外露的内心意向。
2.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关人”这一概念。
他提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当前文化中,娱乐化、低俗化的作品泛滥,和艺术传播者的“把关人”理念缺失是有莫大关系的。
艺术传播媒介:1.报纸使艺术从小众传播转向了大众传播。
2.广播使艺术从延时传播转向了即时传播。
3.电视使艺术从听觉传播转向了视觉传播。
4.网络使艺术从单向传播转向了互动传播。
5.手机使艺术从非伴随传播转向了伴随传播。
6.传播技术是艺术传播发生变化的直接动因。
艺术传播中的作品:1.跨媒介转化从文学到视听的跨媒介转换,不能只拘泥于文学语言。
文学艺术是依靠语言魅力带给读者想象的美感,时空的无限扩大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伸展空间;而语言创造了形象的特点,造就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点。
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能简单的辐射到影视作品上,因为影视主要依靠声画语言来直观展现形象。
从想象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像艺术形象,这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如文字上可以用“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来形容荣国府的奢华,到了电视中就必须用专门的特写镜头去拍摄细致的景物来呈现。
2.忠实原著精神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原著内容和精神的目的,改变者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认真钻研和理解原著,对原著的思想内容和整体风貌的把握要到位。
如1987年版的《红楼梦》拍摄历时六年,拍摄前所有演员都要细细研读原著,还请来红学专家周汝昌为编创人员们讲解《红楼梦》,在对原著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颇有戏曲身段的表演程式,将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传播中的受众:1.在艺术传播的受众观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受众即市场”这个观点。
2.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好莱坞就开始了类型电影的探索和发展,并且在实践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艺术传播效果:1.值得注意的是议程设置的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证实研究发现,在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判断和审美能力与媒介的传播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关系:传播给予重要关注的内容,同样也会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媒强调的越多,公众的重视程度越高。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2.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子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其他传播学基础理论整理:1.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5W模式拉斯韦尔提出的。
Who谁、what说什么、whom对谁说、which通过什么渠道、what取得什么效果3.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理论起源于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的两级传播论。
4.两级传播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5.先有倾向先有倾向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立场和态度倾向,这个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他们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先有倾向的作用不仅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时尚,生活方式以及娱乐等领域,人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态度都受到既有的关心,兴趣,信念,价值等先有倾向的制约。
先有倾向作用的发现,对大众传播万能论是一种否定。
6.选择性接触假说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
7.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由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最先提出,并由德弗勒在1970年作了某些修正而形成的。
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8.沉默的螺旋诺利-纽曼提出。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9.信息与符号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一种能指与所指。
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皮尔斯认为,符号是一个代表者,其中涉及一种三项关系:代表者、它的对象、它的解释。
10.媒介决定论麦克卢汉提出。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B.媒介就是讯息C.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等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等属于“冷媒介”。
11.“拟态环境”李普曼提出。
所谓“拟态环境”,也即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但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12.“皮下注射论”“皮下注射论”,又称“子弹论”或“魔弹论”。
施拉姆曾对它做过如下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
”它是一种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
用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看问题,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力的。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13.培养理论格伯纳等人对12年间美国电视剧暴力镜头影响的研究。
“培养”理论着眼点有两个:一是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关于第一点,格伯纳等人的研究发现:观看电视暴力内容会增加侵犯行为。
关于第二点,格伯纳等人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14.“上限效果”假说艾蒂玛等人提出。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非无止境,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取知识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早,经济地位较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15.符号互动论G·H·米德提出。
米德将“主我”(I)定义为个体对他人作出反应的冲动性趋势,“宾我”(me)是个体关于他人如何看待“他”或“她”的观点——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的态度。
主我和宾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16.“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17.“容器人”日本学者中野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