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乳链球菌是婴儿期脑膜炎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无乳链球菌导致的细菌性脑膜炎常见反复、复发,发病率、致死率较高,常需要联合治疗,延长疗程。
本文通过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无乳链球菌致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方案分析,来阐述如何发挥药师的角色和作用。
1、病史摘要患儿男,2个月,体重5.4kg,以“发热1天余,抽搐3次”为主诉8月20日入院收住PICU,当月27日转到儿神经内科普通病房治疗。
现病史:患儿19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达38℃左右,无寒战,来本院就诊,查血常规未见异常,予“泰诺林”口服治疗,夜间抽搐一次,表现为双目凝视、四肢抽动,持续约数分钟自行缓解,未予重视,未处理,今体温达38.9℃(腋),再次抽搐两次,表现同上,不咳嗽,无气喘及面色紫绀,无呕吐,20日来我院就诊,查心电图、脑电图正常,拟“惊厥原因待查”收住入院,病程中患儿无腹胀、腹泻,无皮疹,目前患儿精神欠佳,奶量减少,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患儿系G1P1,胎龄34周+1天,因“胎膜早破6天、母亲发热、体温为37.9℃”于2013年06月15日在我院剖宫产娩出,转入NICU,诊断“1.早产儿2.低出生体重儿 3.新生儿肺炎 4.新生儿黄疸”住院治疗9天好转出院。
出院后母乳加奶粉混合喂养,现会抬头。
用药史具体不详体格检查:神清,精神欠佳,呼吸促,前囟饱,约1.0*1.0cm,口周不绀,咽红,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杂音,腹软,见脐疝,肝脏肋下1.5cm,质软,脾脏肋下1.0cm,质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双侧Babinski 征阳性。
辅助检查:(20130819)血常规:CRP <8 mg/L |WBC 5.90 10^9/L|NE% 39.9 %|PLT 306.00 10^9/L(20130820)脑脊液常规检查(CSF):白细胞计数1840 10^6/L,微浑,白细胞分类多个核60 %,潘氏蛋白定性阳性++脑脊液/生化:氯(干片法) 105.0 mmol/L,葡萄糖(干片法) 1.2 mmol/LCRP+异常细胞+血常规:异常细胞未找见,CRP 160 mg/L,白细胞计数5.30 10^9/L,中性粒细胞% 34.1%,血小板计数255.00 10^9/L,PCT>100.00 ng/ml入院诊断:惊厥原因待查,发热待查:化脓性脑膜炎待排、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心肌损害、脐疝出院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凝血功能障碍、脐疝2、主要治疗经过入院后行腰穿、头颅磁共振、脑脊液、血培养等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血液培养提示为无乳链球菌,先后予美罗培南联合青霉素,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后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异常,停用万古霉素改回青霉素治疗。
治疗过程基本顺利,腰穿复查脑脊液结果好转,精神反应可,奶量完成可,生命征平稳,予转入普通病房完成疗程。
入院历次脑脊液检查、培养报告:3、抗感染治疗方案4、分析与讨论本患儿2个月,发热,体温38.7℃,24小时内抽搐发作三次,无明显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感染表现,门诊已查脑电图示正常,癫痫、病毒脑可能性较小,神经系统细菌感染不能排除,有腰穿指征,入科当晚腰穿后结果回报:脑脊液常规检查(CSF):白细胞计数1840 10^6/L,微浑,白细胞分类多个核60 %,潘氏蛋白定性阳性++;脑脊液/生化:氯(干片法) 105.0 mmol/L,葡萄糖(干片法) 1.2 mmol/L。
脑脊液外观浑,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高,查体前囟饱,双侧Babinski 征阳性,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倾向明显。
1月龄以上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常见病原菌有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1],<3个月患儿还应需考虑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如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
2003-2007年美国统计的587例脑膜炎患儿中,肺炎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致病的比例分别为35%和38%[3],国内近年来文献报道的病原菌明确的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分析,和国外比较略有差异,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常见,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MRSA、产ESBL致病菌比例可超过50%[4,5,6]。
致病菌谱的差异考虑与国内抗生素滥用导致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50%),敏感菌检出率低有关。
但也要看到产ESBL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比例很高,2012年新华医院检出的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三、四代头孢的耐药率均超过50%,2004年美国IDSA制订的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指南,2010年英国NICE发布的细菌性脑膜炎与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指南关于>1月龄患儿的经验治疗方案为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这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覆盖到革兰氏阴性杆菌造成的感染。
本例患儿初始经验予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
青霉素钠剂量给予10万u/kg q6h静滴,美罗培南40mg/kg q8h静滴,用法用量符合脑膜炎情况下加量习惯。
但该方案不能很好的覆盖可能的耐药的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常考虑患儿34周早产,免疫力低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可能,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产ESBL可能,参考指南推荐氨苄西林与头孢噻肟联合的给药方案,给出了上述的青霉素钠与美罗培南联合方案。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除了对头孢菌素、磷霉素天然耐药外,对大多数抗生素是敏感的,包括青霉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7]。
所以使用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是不能扩大抗菌谱,没有必要的,且考虑国内目前的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疗程、剂量,两者导致神经系统毒性可能性大[8]。
建议临床抗感染方案可为万古霉素15mg/kg q6h静滴联合美罗培南40mg/kg q8h。
入院第二天,根据临床药师建议,予停用青霉素改为万古霉素15mg/k q6h静滴,覆盖可能耐药的致病菌,符合指南经验治疗推荐及国内致病菌情况。
建议万古霉素在美罗培南静滴2小时后开始静滴,减少听力损害的可能性[9]。
8月23日患儿血、脑脊液培养报无乳链球菌生长,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对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
无乳链球菌也称B组链球菌,是一种β溶血链球菌,寄生于人类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细菌,健康人群带菌率可达15%-30%。
目前普遍认为GBS是围产期严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国外有报道母亲生殖系统有GBS定植,其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50%可发生GBS定植[10]。
患儿虽然剖宫产出感染率较低,但为胎膜早破6天,母亲发热,各无菌体液皆培养出无乳链球菌,脑膜炎致病菌倾向明确。
指南首选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备选三代头孢,选用前皆应考虑联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2.5mg/kg q8h。
无乳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敏感,少见耐药菌株,国内外其耐药性监测都发现,数十年来,青霉素敏感菌株一直达90%以上[11,12]。
但无乳链球菌的青霉素耐受现象一直有在报道,青霉素耐受的比例由于检测方法不同比例从4%-30%波动,青霉素耐受机制为细菌编码自溶酶的基因缺陷,导致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对这类细菌杀菌效果延迟或下降[13,14]。
脑脊液致病菌清除快慢与脑膜炎的并发症发生几率相关[15],故指南推荐应考虑联合用药,染性心内膜炎指南里也有类似推荐,虽然氨基糖苷类对各组链球菌的作用微弱,但联合β内酰胺类具有协同作用,可能的协同机制为细胞壁破外后,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胞浆发挥静止期杀菌作用[16]。
患儿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联用两日来仍发热,热峰下降不明显,腰穿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仍高,血常规CRP150,联合抗GBS感染应是有必要的。
但国内氨基糖苷类儿童用药经验较少,需要血药浓度检测以达到最佳协同作用,其耳、肾毒性也是临床医生面临考虑的问题,药师建议可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考虑青霉素联合利奈唑胺治疗,疗程21天,国内脑膜炎治疗常规使用28天。
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50S亚基,对链球菌也是杀菌剂,且透过血脑屏障,副作用较氨基糖苷类小。
需要指出利福平联合β内酰胺类对GBS无协同作用[17]。
万古霉素与美罗培南对青霉素耐受的GBS未见协同作用的报道。
昨日胸片提示两肺炎症,此虽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肺部阳性体征,但激素使用可能掩盖。
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主要为病毒、肺炎链球菌、非典型病原体、革兰氏阴性杆菌少见,目前无菌体液培养提示GBS,细菌内毒素检测阴性,可考虑GBS为肺部炎症致病菌,推荐的青霉素联用利奈唑胺可很好覆盖及分布。
临床未采纳。
患儿26日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异常听觉诱发电位,听力的损害不管是细菌性脑膜炎引起、早产儿神经功能不全引起还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停用万古霉素调整抗感染方案是必须的。
患儿给予青霉素钠80万U q6h静滴,为60万u/kg.d,超过GBS脑膜炎推荐的45-50万u/kg.d,剂量偏大,其与美罗培南的联合评价如前所述。
5、总结与建议药师感受:临床医师经验性治疗现象多见,药师在理解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时,如何和临床医生交流,不硬套指南,在理论和我国现实耐药情况中取得最佳方案。
另外,药师在万古霉素药物动力学中,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监测疗效避免不良反应,是扬长避短立足临床的好支点。
参考文献[1]桑福德.热病抗微生物治疗指南(新译42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8[2] NICE clinical guideline 102 Bacterial meningitis and meningococcal speticaemia inchildren,revisedSeptember2010.[3] 0Michael C.Thigpen,e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8-2007.N Engl J Med 2011.364:2016-25.[4]张莉,等.病原菌明确的细菌性脑膜炎146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3):161-166.[5]谢永强,等.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1):1037-104[6]周仲松,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0例的类型与病原菌分布.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3):173.[7] 李迎慧,等.李斯特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2):120-123.[8] 伦新强,青霉素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0):625-626.[9] Steven C.Bukingham,etal. Early Vancomycin Therapy and Adverse Outcomes inChildren With PneumococcalMeningitis. Pediatrics, 2006; 117; 1688.[10] 朱敏,等.围产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2):173.[11] 胡付品,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2012,12(5):321-329.[12] [12]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 Among Group B Streptococcus Isolates Active Bacterial Core Surveillance (ABCs), 2010.[13] C Betriu,et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Penicillin Tolerance in ClinicalIsolates of Group B Streptococci.Antimicrob.Agents Chemother. 1994, 38(9):2183.K.S.[14] Kim, B.F. Anthony, Penicillin tolerance in group B streptococciisolated from infected neonates, J. Infect. Dis. 144 (1981) 411–419.[15] Lebel MH, McCracken GH. Delayed cerebrospinal fluid sterilizationand adverse outcome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in infantsand children.Pediatrics. 1989;83:161–167.[16] K.S. Kim, Effect of antimicrobial therapy for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due togroup B Streptococcus on mortality and clearance of bacteria, J. Infect. Dis.155 (1987) 1233–1241. [17] M. Maduri-Traczewski, E.G. Szymczak, D.A. Goldmann, In vitro activity ofpenicillin and rifampin against group B streptococci, Rev. Infect.Dis.5 (1983) S586–S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