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甘蔗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对策
摘要:甘蔗产业在我国糖料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蔗生产过程复杂,耗人力多,必将降低甘蔗生产的效益,大大削减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因此,提升甘蔗收获过程机械化成为稳固蔗糖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崇左市身为“中国糖都”,拥有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加工基地,并以蔗糖业作为支柱产业,更是财政和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甘蔗收获机械化却是甘蔗机械化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崇左地区人民的致富、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
本文根据崇左市甘蔗收获机械化的现状,从农艺因素、农机因素、加工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5 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甘蔗收获机械化给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
1、崇左市机械作业现状
2012年甘蔗机耕面积176.8万亩,机械深耕深松面积155.1万亩,甘蔗机械种植面积1.6万亩,2012年仅有国产“科利亚”甘蔗联合收割机到我市进行对比收获试验,共收获甘蔗面积0.13万亩;甘蔗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8%,其中甘蔗生产机耕水平94.95%。
2013年甘蔗种植面积428.21万亩,甘蔗深耕深松面积132.1万亩,机械种植面积7.5万亩,2013年美国“迪尔”、国产“科利亚”等甘蔗联合收割机到我市进行对比试验,共收获甘蔗面积0.3万亩,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不足0.1%。
2 甘蔗收获机械化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影响甘蔗收获机械化农艺因素
甘蔗种植行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甘蔗收获机的收获质量和适应性。
目前,我市我市机械种植甘蔗面积偏少,种植规格杂乱,甘蔗种植行距多数在60—90CM之间,蔗农普遍担心行距过宽会浪费土地,空闲地块会杂草丛生,难管理,影响甘蔗产量等。
而这种传统的种植行距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机械收获;栽培时间的不统一和栽培技术的参之不齐,长势和熟期不一,难以实现连片收获。
种植的甘蔗品种杂乱,甘蔗的品种特性有待提高,应针对不同地形地貌( 缓坡地、丘陵地和坡耕地) 培育出适应性品种;田间管理、中耕培土环节极大影响甘蔗的产量及长势;灌溉技术的选用不仅影响到是否节约能源,还与后期的机械收获有密切关系,对于甘蔗不同阶段采取合理水分控制,不仅促进甘蔗产量且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例如在甘蔗成熟期,如果水分多大,导致甘蔗生长旺盛青叶多,必将造成含杂率增加,土壤湿度过大,机械收获过程中更易被压实,从而破坏土壤的理化特性,影响来年宿根蔗的生长。
2.2 甘蔗收获机械的性能
目前我国研制并使用的甘蔗收获机型主要为两种型式: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和整秆式甘蔗收获机。
其中,整秆式甘蔗收获机又分为整秆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机和分段式收获机。
分段式收获机械适应性强,但需要辅助人工多,剥叶效率低,农民接受程度不高;切段式甘蔗收获机械含杂率高,且切段的甘蔗需在24h 内完成开榨,割台和切梢装置可调性差,对长势不齐的甘蔗难以实现有效切梢,收获的甘蔗含杂率高,配套的田间装载和运输机械较少;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械各部件可靠性不足,对倒伏和长势弯曲甘蔗收获适应性不强。
而我市根据美国生产的凯斯、约翰•迪尔等品牌的产品试验,亦发现收获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机械太笨重(收获机械6~12吨)且容易压坏蔗根;二是小地块难以满足大机械收获的要求;三是种植行距和机械收获标准不一等等。
而国产品牌在试验示范使用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如切割、传送、抽风等机械性能不稳定、甘蔗倒伏、垄沟不平整等原因而造成收获的甘蔗杂质和尘土多、破损大,且不能连续作业等。
此外,使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需要配套大型运输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满载时重量都超过10吨,两种大型机械同时作业会压实或破坏甘蔗地,这一现象在阴雨天特别明显,对宿根甘蔗生长影响很大;使用小型联合收割机又因为动力小,发动机容易产生过热而不能连续作业等现象,致使机械难以连续作业。
2.3 蔗料加工
目前大部分制糖企业前处理设备只适应整条甘蔗的输送和喂入,对于切段式收获机械收获的蔗段适应性差。
蔗糖生产工艺线单一,对于高效率完成榨糖功能不能满足,难以对同一时段大量供应的切段式蔗段进行榨糖处理。
我市制糖企业由于压榨工艺和成本控制需要,对入厂甘蔗质量要求较为严格,要求甘蔗含杂率低于2%,而现有较为成熟的切段式甘蔗机械收获的甘蔗破损大且杂质和尘土含量普遍高于6%。
糖厂认为甘蔗收获机械性能还不够好,会造成利益受损。
2.4 环境及社会因素
崇左市80%以上的甘蔗都种植在旱地、坡地和丘陵地方,地势高低不平,蔗地不规则,地形复杂,10°以上坡度的甘蔗种植面积比例大、农田基本建设条件差,基本上是望天地,田间机耕路基本没有;土地经
营规模化程度低,甘蔗生产规模以农户为主,千家万户都在种甘蔗,虽然人均达3.3亩,但都是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土地零散、不连片地块小,单块种植面积偏小。
甘蔗联合收获机械还处于少量生产状态,机械成本高,应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促进农民的购买意愿。
目前,能熟练掌握甘蔗收获机械的机手较少,大型的社会服务组织较少,推广示范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收获机械化发展。
3 甘蔗收获机械化建议对策
3.1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相结合研究,推行宽行种植。
3.2引进国外关键技术与设备,进行适应性示范试验。
国外不少国家甘蔗收获机械技术较为成熟,并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
我国蔗区因自然条件、人员及管理水平的限制,若全部依赖引进国外甘蔗收获机械,显然投资大,不切合实际。
有选择地引进关键技术与装备,进行示范试验,做好技术消化吸收,可大大加快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3.3实行阶段性推进,先小后大,先易后难,逐步提高。
实行以分段式中、小型和联合收获机并举,逐渐过渡到以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为主体。
目前,国外应用多数是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
其优点是无论植株弯曲或倒伏,均能较好地完成收获作业。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蔗农收入普遍较低,以分段式中、小型作业和甘蔗联合收获机并举的模式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甘蔗收获机械化未来将会以高效率、适应性强的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为主体,整杆式中、小型分段式收获机为辅。
目前,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攻关重点是:改进与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整秆收获机结构,开发由专用割铺机、剥叶机、小型提升装载机等组成的小型甘蔗收获机体系,发展大中型切段甘蔗联合收获机,重点是开发研究收获倒伏甘蔗的机械化技术。
3.4 改造制糖前处理技术与设备,推行计划收获。
制糖企业现有制糖前处理设备均采用平带输送,只适应整条甘蔗的输送和喂入。
必须改造原料输送系统,并增加水洗除杂设备等,以适应切段式甘蔗收获的需要。
目前,甘蔗到达糖厂后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进行压榨。
若切段式收获,则会造成甘蔗原料变质和含糖量损失。
所以,糖厂多适宜采用整杆收获,且要求甘蔗含杂率要求过高。
国外各类甘蔗收获机械,其损失率和含杂率共为14%,余下作业工序则由糖厂原料前处理系统来完成,这为甘蔗收获机械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5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流动作业方式。
目前我国农户拥有大型甘蔗联合收获机械,太不现实。
可行的方法是提供农机作业报务,可以以农机专业户的形式或互相合作形式推广应用甘蔗收获机械。
如小麦、玉米等收获机具一样,实行流动作业,甚至是跨区作业。
也可以建立制糖企业与农户相结合形式,由制糖企业提供机具服务,达到统一种植与统一收获。
4 结束语
甘蔗收获机械化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糖厂和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
在农艺方面,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规范种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在农机方面,重点引进成熟的机械,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收获机械各项性能指标;糖厂要适应甘蔗收获季节性的特点,在设备和生产工艺上需与机械收获甘蔗原料相适应;政府部门需扩大扶持政策,建立先进示范区,推行规模化种植。
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协作,必将攻坚克难,开创甘蔗机械化收获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宏.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2]彭彦昆,徐杨,汤修映,等.加快甘蔗收获机械关键技术提升与推广示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2):23 -26.
[3]莫建霖,刘庆庭.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探讨[J].农机化研究,2013,35(3):12-18.。